人民網
人民網

2015—2016調度年度來水將偏少三成

黃河缺水 用水還得省著來(熱點解讀)

本報記者 趙永平
2015年11月25日04:28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為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調水調沙。
  資料圖片

  核心閱讀

  據黃河水利委員會最新統計,2015—2016調度年度,黃河來水將比常年偏少三成以上。而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即使採取強化節水措施,2030年黃河流域缺水量也將達138億立方米。

  

  據黃河水利委員會最新統計,今年1—10月,黃河來水總量較常年偏少36%,其中上游地區偏少27%、中游偏少52%。據預測,2015—2016調度年度(2015年7月—2016年6月),黃河來水將比常年偏少三成以上。

  上游降水持續偏少,沿黃各地耗水指標配額將減少

  關於此次來水量少,專家稱主要是受氣候變化影響,黃河上游降雨持續偏少。

  “來水偏少,直接影響是可供水量指標、省區年度配水指標都會減少,黃河水資源供需矛盾和水生態保護問題將更加突出。”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局長張柏山說。

  “黃河以佔全國2%的水資源量,承擔了全國12%人口、15%耕地以及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務。”張柏山介紹,特別是隨著流域及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用水需求已超過黃河水資源的承載能力。1972—1999年的28年中,黃河有22年出現斷流,不僅造成相關地區生活、生產供水危機,也破壞了河流生態系統和區域生態環境的平衡,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嚴重的社會影響。

  面對黃河年度來水減少的情況,2015—2016年度黃河水量調度工作會議確定,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分配各省(區)黃河干支流耗水指標合計為300億立方米,比統一調度以來多年平均分配水量少19億立方米,比省(區)申報用水需求計劃少53億立方米。其中,大部分省(區)分水指標均明顯減少。

  此外,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前組織水庫后汛期的蓄水工作。

  目前,龍羊峽、劉家峽、萬家寨、三門峽和小浪底五大骨干水庫,可利用總水量為156億立方米,以確保城鄉生活、工業用水,最大限度滿足農作物關鍵期灌溉用水,還要保障生態水量,保証黃河不斷流。應對黃河年度來水偏枯的局面,一是要嚴格用水計劃的管控工作,二是要加強骨干水庫的聯合調度。

  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仍需堅持

  黃河水夠用嗎?“黃河流域資源型缺水,流域及相關地區需求缺口很大。”黃河水利委員會水資源管理與調度局副局長裴勇說。

  張柏山說,為實現黃河水資源可持續利用,1999年國務院授權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開了大江大河統一管水的先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農業、工業、生態環境方面都得到了改善。

  據初步統計,統一調度實施后,目前各地生活及工業耗用水量分別為21.21億立方米和34.24億立方米,比調度前的1998年分別增加13.74億立方米和18億立方米,保証了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尤其是以往受斷流影響嚴重的下游河段,生活及工業用水保障程度顯著提高。同時,通過採取農業節水措施,在耕地面積擴大、農作物產量提高的同時,農業用水所佔比例下降12%,而工業、生活和生態用水所佔比例上升了12%。

  而在河流生態系統方面,統一調度前的28年,下游年均斷流天數38.7天﹔實施統一調度后,黃河已近6000天連續不斷流。在魚類洄游、繁殖及幼苗生長關鍵期,保証了入海最小生態基流。源源不斷的淡水補給,使受斷流破壞的200多平方公裡河口濕地得到修復。

  因此,黃河水量統一調度仍需堅持,努力保障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科學安排骨干水庫在確保防洪防凌安全情況下蓄水運用,蓄豐補枯﹔密切跟蹤流域來水變化情況,制訂應對連續枯水情況下的水量調度應急預案,保障各省(區)按計劃用水﹔加強實時調度管理,提高水量調度方案的執行力,保障省際斷面基本流量,確保黃河不斷流。

  2030年流域缺水量將達138億立方米

  據預測,正常來水年份情況下,即使採取強化節水措施,2030年黃河流域缺水量也將達138億立方米,其中河道內缺水多年平均將達34.2億立方米,導致河流水環境承載能力嚴重降低。

  最新的《黃河流域水資源綜合規劃》顯示,黃河水資源量呈遞減趨勢。目前黃河水資源開發率已接近極限,缺水將成黃河水資源管理面臨的新常態。

  水資源短缺問題咋解決?節流開源是根本出路。目前要在全流域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和水生態文明建設、嚴格用水總量控制,全面提高用水效率。面對黃河流域年度水少、需求量大、用水規律變化大的情況,張柏山說:“黃河流域是中國水資源最為緊缺、供需矛盾最為突出、生態環境最為脆弱的地區,面臨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等諸多問題。必須堅持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全面落實最嚴格的黃河水資源管理制度,不斷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

  例如,根據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大型引黃灌區續建配套建設與節水改造,黃河流域16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通過核驗,通過加強用水總量控制和用水定額管理,強力推進流域節水工作﹔並積極構建與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相適應的法規制度體系、指標和標准體系、執行體系和技術支撐體系。

  加強黃河水資源宏觀配置管理,努力破解水資源管理的新瓶頸。強化黃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省(區)黃河分水指標細化方案和“三條紅線”控制指標的剛性約束,對無余留黃河分水指標和用水超“紅線”的地區,實行新增取水區域限批。流域及相關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環境維護,必要時從外流域調水增加黃河水量補給。

  “要解除黃河斷流威脅和缺水問題,需要在充分挖掘節水潛力、發揮現有水資源最大效益的基礎上,加快推進重大調水工程建設,真正為流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水資源保障。”裴勇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5日 14 版)

(責編:王政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