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群眾解難事,國務院出“實招”

![]() |
朱慧卿作 (新華社發) |
11月20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知論、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教育部部長助理陳舜,介紹了《關於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的通知》、《關於進一步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通知》的有關情況,並回答記者提問。
無法律依據的証明和蓋章,一律取消
11月1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並原則通過了《關於簡化優化公共服務流程方便基層群眾辦事的通知》,把解決困擾群眾的“辦証多、辦事難”問題作為下一步推進“放、管、服”改革的重要抓手,堅決砍掉各類無謂的証明和繁瑣的手續,強調要加快部門間信息共享,真正做到便民利民。
國務院推進職能轉變協調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吳知論介紹,按照上述要求,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主要任務,一是全面梳理公共服務事項並向社會公開﹔二是凡是沒有法律法規依據的証明和蓋章環節應一律取消﹔三是大力推進辦事流程簡化優化和服務方式創新﹔四是加快推進部門間信息共享和業務協同﹔五是扎實推進網上辦理和網上咨詢﹔六是加強服務能力建設和作風建設。
吳知論表示,針對群眾期盼解決的熱點難點問題,將盡快推出改進舉措,年底前拿出具體解決方案。同時,在總結一些地方和部門好的探索做法基礎上,推出一些看得准、立得住、能管用、可借鑒推廣的措施。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探索建立“群眾點菜”機制、“群眾點贊”平台。對於不作為、亂作為或者說不善為的部門要進行監督,追究責任。
“各部門都要梳理一下辦的事項,還晒出來、挂出來,接受大家監督。群眾來辦事,不能辦到一半又加一個東西,想怎麼折騰人就怎麼折騰人。”吳知論說,法律上如果沒有依據,有關部門就不能要求辦事的群眾提供新的証明材料。
生均公用經費可攜帶,錢隨人走
財政部副部長余蔚平介紹,此次完善城鄉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就是通過“三個統一、兩個鞏固”,建立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推動“兩免一補”和生均公用經費基准定額經費隨學生流動可攜帶。
第一個統一,是統一“兩免一補”政策。所謂“兩免一補”政策是指“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對家庭經濟困難寄宿生補助生活費”,之前城市義務教育免費提供教科書隻對低保家庭學生,調整后,城鄉所有的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都能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包括民辦學校的學生都是一個政策。
第二個統一,是統一公用經費基准定額。調整后,由國家統一制定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公用經費基准定額,中央財政對城市義務教育學校(含民辦學校)將按照基准定額的一定比例給予補助。
第三個統一,是統一經費分擔機制。調整后,中央和地方對城鄉義務教育實行統一的分項目、按比例分擔的機制,具體講,國家規定課程免費教科書資金由中央全額承擔﹔寄宿生生活費補助由中央和地方按5︰5比例共同分擔﹔公用經費中央和地方分擔比例西部地區為8︰2,中部地區為6︰4,東部地區為5︰5。
從2006年起,中央統一確定城鄉義務教育生均公用經費基准定額,中西部的小學是600元,初中是800元,東部的小學是650元,初中是850元。這是公用經費的基准定額。“這樣做,有利於實現教育經費可攜帶,通俗地講,就是錢隨人走,即學生無論在城鄉都可以享受‘兩免一補’政策,學生無論在哪裡接受義務教育,國家都會按照不低於基准定額的標准足額安排補助。”余蔚平說。
教育部部長助理陳舜介紹,新的制度實施以后,最直接的受益者主要是這麼幾個群體:第一類是從農村到城市讀書的學生,也就是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第二類是寄宿制學生。第三類是民辦學校就讀生。第四類是小規模學校的學生,主要是村小教學點的學生。第五類是特殊教育學生,不論是在普通學校隨班就讀還是在特教學校讀書,保障程度都會大幅提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