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記習近平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本報記者 杜尚澤
2015年11月20日03:4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014年,雁棲湖畔北京會議,通過了多份裡程碑式文件,在一體化進程上留下了深刻的歷史印記。習近平主席曾表示,當我們回顧雁棲湖會議這段歷史時,可以自豪地說:“我們做了應該做的事情。”

  馬尼拉。一架架專機相繼降落,亞太經合組織(APEC)領導人如約而至。

  這是習近平主席連續3年,也是第三次亮相這個舞台。2013年巴厘島郁郁蔥蔥,2014年雁棲湖畔層林盡染。白駒過隙,仿佛就在昨日。今天,亞太經合組織第二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馬尼拉拉開帷幕。

  海風捎來了大洋深處的訊息,會場的空氣中交織著對區域和全球經濟發展的觀點見解。在國際金融危機走出泥潭的關口,從這裡傳遞的信息,不僅區域關注,同樣令世界矚目。

  亞太,“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簡稱,一個地理概念,一個經濟概念,它匯聚了世界超過一半的經濟總量和近一半的人口總量,更承載著全球經濟爬坡過坎、復蘇振興的希望。

  時間維度

  站在新的時間節點:延續過去,開啟未來

  亞太經合組織走過了26個年頭。

  成立之初,它定下了區域經濟整合的大方向。西雅圖會議、茂物會議……一步一個腳印走來。撫今追昔,習近平主席評價說:“多年來,亞太堅持大開放、大融合、大發展,走出獨具特色、充滿活力的區域經濟合作道路,堪稱發展水平懸殊的經濟體共同推進一體化的典范。”

  馬尼拉會議,是北京會議成果的延續。會議報告的一半以上是中國提交的,可人們對這一數據並不驚奇。與會者們講起一年前的往事,不是用過去時,而是進行時和未來時。

  會議期間,兩個熱詞有力彰顯了中國作用。

  一個詞是亞太自貿區。

  北京會議上,中國方案行穩且致遠,亞太自貿區終於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亞太自貿區進程有序推進,聯合戰略研究等取得階段性進展。此次會議,習近平主席希望“加快進程、盡早建成”。

  路線圖具體明晰:“要如期完成聯合戰略研究,得出符合各方長遠利益的結論和建議,為轉入下一階段工作做好扎實准備。”

  會場內外,亞太自貿區收獲了格外的關注。在出席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與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時,有企業家就此提問,習近平主席娓娓道來、堅定從容。

  在世界對區域合作碎片化傾向的擔憂聲中,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指明了亞太自貿區建設應當秉持的原則,強調“開放”“包容”:“要平等參與、充分協商,最大程度增強自由貿易安排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提高亞太開放型經濟水平,維護多邊貿易體制。”

  一個詞是互聯互通。

  北京會議期間,舉行了一場東道主伙伴對話會,主題聚焦“加強互聯互通伙伴關系”。主持會議的習近平主席,直陳亞太發展掣肘,擘畫的藍圖點亮亞太夢想:我們要建設的互聯互通,是三位一體、五大領域齊頭並進,“這是全方位、立體化、網絡狀的大聯通,是生機勃勃、群策群力的開放系統”。

  又是一年秋來時。中國提交了藍圖落實進展的2015年年度報告。那份關系未來10年的願景目標,早期收獲成果頗豐。

  此次,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上,面對群英薈萃的聽眾席,習近平主席再次深刻闡述互聯互通,分享真知灼見。

  “要通過互聯互通對接各國發展戰略和規劃,找准優先領域和項目。要通過互聯互通,實現各區域、各國生產要素互通有無、產業產能優勢互補、發展經驗互學互鑒,要優化亞太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形成亞太規模經濟效應和聯動效應,實現亞太經濟整體振興。”

  企業家們從字裡行間捕捉商機。沿線國家也正紛紛對接戰略機遇。習近平主席同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會見、寒暄時,修路架橋、人員往來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地圖上,一條條血脈經絡在伸展,互聯互通大格局漸行漸近。

  空間維度

  站在新的格局方位:聯通區域,撬動世界

  國際輿論曾預言亞太,“世界更偉大未來的主要舞台”“世界歷史下幕戲將更多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上演”。

  今天的亞太,世界的縮影,也是世界經濟的引擎。新的世界格局和歷史方位上,亞太經合組織同樣被賦予了新的時代意義。

  這次會議的主題是“打造包容性經濟,建設更美好世界”。它同兩天前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安塔利亞峰會,一個面向區域,一個放眼全球,主題中卻都有“包容”二字,折射了亞太經濟與世界經濟的深度交融。

  習近平主席深刻闡釋“包容”,講述包容性增長,也突出強調了“共享發展成果”。“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發展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民,必須讓發展成果更多惠及全體人民。”

  習近平主席在這次會議上,講亞太經濟,先講世界之“勢”。他回憶起安塔利亞“大家的基本共識”:“世界經濟要從亞健康完全走向健康,很可能經歷一個長期曲折的過程”﹔“但我們有理由對前景充滿信心”。

  把脈經濟,“病”相通。病根何在?習近平主席在安塔利亞峰會對世界經濟的“診斷書”,同樣適用於亞太經濟:“上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所提供的動能已經接近尾聲,傳統經濟體制和發展模式的潛能趨於消退。同時,發展不平衡問題遠未解決,現有經濟治理機制和架構的缺陷逐漸顯現。”

  對症下藥,“方子”相似。這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對亞太經濟體提出4點倡議,其中3點和安塔利亞峰會的講話一脈相承:“堅持推進改革創新”,“堅持構建開放型經濟”,“堅持落實發展議程”。

  共性中有區別。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作為全球最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協調機制,更注重政府間合作﹔而亞太經合組織作為經濟論壇,同時十分注重與工商界的互動。18日,習近平主席的“APEC日程”和工商界緊密相關:工商領導人峰會現場,企業家們翹首以待,他一入場,掌聲、歡呼聲響徹大廳﹔他出席與工商咨詢理事會代表對話會,回答企業家提問、傾聽了企業家建議,安排高效而務實。

  “改革創新”是個常談常新的話題。兩大會議上,習近平主席都強調要創新增長路徑,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面對全球經濟發展速度最快、潛力最大、合作最活躍的亞太地區,習近平主席進一步提出,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亞太在這方面要走在世界的前面,努力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路徑。”

  世界對“改革創新”逐漸形成共識:世界經濟長遠發展的動力源自創新,這是今后全球經濟發展的一個方向。

  發展維度

  站在新的前行路口:著眼長遠,腳踏實地

  藍圖、架構、落實,習近平主席的“APEC腳步”,正是層層遞進的“三部曲”。

  2013年巴厘島會議,習近平主席提出“亞太命運共同體”﹔2014年北京會議,他提出“亞太夢想”“面向未來的亞太伙伴關系”。

  19日,習近平主席出席亞太經合組織第一階段會議。作為第一位發言人,他談到的第一點就是:“我們要著眼長遠,完善亞太中長期合作戰略架構。”“我們要保持合作的戰略性、前瞻性、進取性,確定重點領域的目標、舉措、時間表。”

  任何藍圖都不會自動變成現實。習近平主席引用荀子的話,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我們要採取行動,把共識轉化為成果”“每個成員都把落實領導人達成的共識置於各項工作的優先位置”。

  中國在行動。

  作為亞太許多經濟體的最大貿易伙伴、最大出口市場、主要投資來源地,中國以腳踏實地的行動,作出表率,向亞太傳導著正能量。這次會議上,習近平主席所提4點倡議,可謂中國行動的一個縮影。

  倡議之一,堅持推進改革創新。這次會議上,一些領導人在不同場合談到了中國改革創新的決心和力度。越來越多的國家在尋求增長動力過程中,愈發認識到,中國不僅是改革創新的先行者,也是世界的積極建設者。

  倡議之二,堅持構建開放型經濟。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利用外資的政策不會變,對外商投資企業合法權益的保護不會變,為各國企業在華投資興業提供更好服務的方向不會變。中國開放的大門永遠不會關上!”

  倡議之三,堅持落實發展議程。習近平主席呼吁,要把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納入各自國家發展戰略。中國將發展議程納入“十三五”規劃,致力於未來5年使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設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一系列舉措,是中國對世界的堅定承諾。

  倡議之四,堅持推進互聯互通。中國歡迎周邊國家搭便車、快車。習近平主席講到了“一帶一路”、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絲路基金……令人驚嘆的進展速度,展示了互聯互通的蓬勃生命力。中國機遇和世界機遇在相互轉化中實現共贏。

  每年的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多選在秋冬之際,世界常將此作為觀察中國經濟的“風向標”。這次會議,恰逢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之后,在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世界目光聚焦中國經濟。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的看法趨向客觀、積極。

  “中國是亞太大家庭的一員,中國的發展起步於亞太,得益於亞太,也將繼續立足亞太、造福亞太。”在國際和區域舞台上,中國始終是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者、全球經濟治理的參與者、國際經濟秩序的建設者。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20日 02 版)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