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全球經濟治理需要中國智慧

本報赴土耳其特派記者  許立群  王雲鬆  韓曉明
2015年11月13日08:12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第十次會議即將在土耳其安塔利亞舉行。世界主要經濟體、新興市場國家、發展中國家領導人以及國際經濟組織負責人將再次聚首,共同探討、謀劃全球經濟發展大勢。

  從7年前召開第一次峰會至今,G20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市場國家作用日益重要,實現了從全球經濟治理參與者到構建者的角色轉變。有專家認為,G20峰會機制的不斷完善意味著全球經濟治理的不斷改進。

  提高制度性話語權體現參與全球治理的新目標

  歷屆G20峰會上,中國聲音備受關注,中國作用備受期待。上月底,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特別提出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制度性話語權”“廣泛的利益共同體”等新表述內涵深刻,甫一亮相便引發熱議。西班牙埃爾卡諾皇家研究所研究員米格爾·奧特羅·伊格萊西亞斯認為:“這些新提法體現了中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的新定位、新要求、新目標,展現了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積極謀求為全球經濟治理作出更多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國世界貿易組織研究院執行院長屠新泉分析,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在金融貨幣領域更多以“建設性”體現,在貿易投資領域更多以“制衡性”體現。

  中國提出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出資設立絲路基金、簽署協議成立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並謀求在二十國集團、金融穩定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等機構內與自身貢獻和能力相匹配的權力。中國已與22個國家和地區達成14個自貿協定,並推動世貿組織多哈回合談判達成“早期收獲”協議,還在與有關國家共同推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中日韓自貿區、中國與東盟的自貿區升級等談判。

  屠新泉認為,這些具體行動都是中國提高在全球經濟治理中制度性話語權的行動,是為平衡國際經濟金融秩序、促使其更好發揮作用的負責任之舉。

  土耳其央行經濟學家尤塞爾說,除了快速發展給世界經濟增長帶來巨大動力外,中國為全球經濟治理作出的另一大貢獻就是提供了豐富的發展經驗。他說:“中國發展經驗為廣大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和借鑒,同時中國因更了解新興市場國家的特點和需求,從而可以給予更有效的幫助。”

  提供更多公共產品讓全球治理天平趨於平衡

  中國正不斷向世界提供多樣的公共產品,不僅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解決現實難題,也為經濟復蘇乏力的發達國家擺脫困境提供了契機。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說,傳統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在提供公共產品方面存在明顯不足,其中一個突出表現就是,由於融資規模的限制和條件的約束,在向發展中國家基礎設施、基礎工業建設等提供支持方面作用有限,亞洲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缺口每年近800億美元,這一數額顯然不是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亞洲開發銀行所能提供的。

  今年4月斯蒂格利茨赴中國偏遠地區考察后認為,這些地區借助基礎設施投資與外界連通,實現了繁榮發展。中國發起設立的亞投行,也可讓更多國家得到同樣的好處。他表示,亞投行的設立不僅有助於破解亞洲基礎設施投資瓶頸,而且有可能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重要平台之一。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研究總監保拉·蘇巴基認為,歐洲國家經濟的重振有賴於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的活力。他說:“亞洲基建也能成為歐洲經濟復蘇的重要外部力量。以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多國積極加入亞投行,就表明發達國家在向新興市場國家靠攏,全球經濟治理的天平趨於平衡。”

  蘇巴基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更是一次重要探索,這一沿線超過60個國家和地區的巨大橋梁,將蓬勃發展的亞洲經濟圈同歐洲經濟圈連接,將激發亞歐大陸腹地的巨大經濟潛力和市場需求,其外溢效應也會讓更多的國家受益。他說:“中國正在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方面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

  埃及金字塔報執行總編輯曼蘇爾·阿卜杜勒·阿茲姆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宣布設立20億美元的南南合作基金,減免有關國家債務,以及對世界最不發達國家120億美元的長期投資等舉措傳達出一個重要信息,中國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也在積極樹立一個負責任大國的形象。“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實際行動有目共睹,令人敬佩。”

  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探索全球治理體系現代化

  前不久,習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推動全球治理理念創新發展,積極發掘中華文化中積極的處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當今時代的共鳴點,繼續豐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主張,弘揚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薇認為,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構成了加強全球治理、推進全球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系統鏈條,缺一不可。中國提出這一理念,正是為了通過解決治理成果失效、治理手段失靈、治理方向偏差,對全球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進行探索與實踐。

  中國一貫主張全球經濟治理要切實反映國際格局的變化,體現協調、合作、公平、均衡的精神,確保各國廣泛參與,特別要繼續增加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代表性和發言權。世界各國無論大小、強弱都應按照權責共擔、權責相應原則,合作應對各種全球性挑戰,增進人類共同利益。

  荷蘭國際關系研究所亞洲經濟高級研究員奧卡諾·海爾曼斯認為,中國提出籌建亞投行但沒有要求“一票否決權”,給世界各國留下相當好的印象,讓世界看到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國家,不是在尋求霸權。在整個有關亞投行章程的談判中,中國也體現出了很好的風范,一直在征求包括歐洲國家在內各國的意見。

  美國喬治敦大學埃德蒙·沃爾什外交學院副教授埃裡克·富滕認為,中國提出籌建的亞投行並不像有些人認為的是對現有全球經濟秩序的挑戰,中國是希望在現有全球治理框架內發揮影響力。

  土耳其國際戰略研究組織副主席塞爾丘克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深,除經濟議題之外,非傳統安全合作、環境氣候合作、生態治理合作等也需要全球答案。中國應在創新合作模式和全球治理模式方面不斷探索,以讓全球治理更加合理、公平。這也是中國勇於承擔大國責任、分享中國智慧,在全球治理中發揮引領作用的應有之義。

  (本報安塔利亞11月12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5年11月13日 03 版)
(責編:潘婧瑤、盛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