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精准扶貧奔小康

寧夏“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六盤山下,那片厚重的黃土地,自古便被烙下窮苦的印記。
“西海固”與甘肅定西、河西並稱“三西”,從來就是遠近聞名的貧困地區。為根本改變“三西”的貧困面貌,從1982年起,國家每年撥專款2億元,實施“三西”農業專項建設,開啟了我國有計劃、有組織、大規模“扶貧式開發”的先河,也拉開了“西海固”地區扶貧開發的序幕。
寧夏,通過幾十年的扶貧攻堅,發揮“領導苦抓,干部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改寫了“一方水土難養一方人”的歷史,被稱為“不適宜人類居住地區”的“西海固”,如今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滄桑巨變。
32年,減少貧困人口280萬
“來到新園村、田園村、南安村,看到環境比老村庄要好得多,每條巷道都綠樹成蔭,與移民的紅磚瓦房相映襯,顯得非常漂亮。我們看了村部、學校和移民的庭院,感受到每一個移民村的變化。”這是賬號名為“我是一棵小草”的新浪博客記載的寧夏同心縣移民村的變化,作者馬希豐是同心縣扶貧辦主任。
2008年,馬希豐作為縣移民辦主任,參與到自治區黨委、政府實施的“生態移民工程”建設之中。從那時起,他通過網絡發文,點點滴滴記錄了山區百姓脫貧致富的全過程。
從一貧如洗到走上致富路,從面臨輟學到考上名牌大學,從看天吃飯到種植大戶……馬希豐溫暖的筆觸,講述著每個移民家庭的故事。他的博客如今更新了1000多萬字,點擊量超過了100萬人次,如今還在繼續。“現在,搬出來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6000多元了!”馬希豐說。
同心縣移民村的變遷,折射出32年來寧夏扶貧開發的大變化。從“三西”農業建設開始,國家一直關注著“西海固”這片不宜人居的貧困土地,歷經雙百扶貧攻堅、前村扶貧整村推進、百萬貧困人口扶貧攻堅等幾個階段。30多年的扶貧開發,實現了從輸血式、救濟式扶貧向造血式、開發式扶貧轉變,從分散幫扶向瞄准貧困群體連片開發轉變,從政府單一行動向全社會共同參與轉變,從解決溫飽向致富奔小康轉變,從包縣扶貧、包鄉扶貧、包村扶貧到扶貧到戶、責任到人轉變,逐步從區域瞄准向精准扶貧轉變。
從1982年到2014年,寧夏累計減少貧困人口280萬人次,貧困發生率由74%下降到17.4%﹔西海固9縣(區)的GDP從1.88億元增長到352億元,增長187倍﹔人均GDP由113.2元增長到1.8萬元,增長159倍﹔地方公共財政收入從0.13億元增長到22.8億元。
六大品牌,打造“閩寧模式”
秋意漸濃,行走在銀川市永寧縣閩寧鎮的大街上,處處感受到加快發展的熱情。一座座嶄新的移民新居整齊排列,學校、衛生室、商店、廣場……街對面,一條兼具閩南風情和回族特色的商業街初具規模。
“現在的閩寧鎮,一天一個樣。”閩寧鎮原隆村村委會主任馬志祥最開心的事,就是上街逛逛。“19年前,這裡還是一片戈壁荒灘。天上沒飛鳥,地下不長草,十裡無人煙,風吹沙粒跑。”馬志祥感慨萬千。
上世紀90年代初,為讓“西海固”貧困山區農民脫貧致富,寧夏決定組織異地搬遷。懷揣夢想,“西海固”的農民北上移民來到這裡。
1996年夏天,黨中央、國務院作出決策:東南沿海10個較發達的省市,協作幫扶西部10個較為貧困的省區,福建與寧夏結成了“親家”。當年11月,第一次閩寧對口扶貧協作聯席會議召開。從此,兩省區跨山越海,攜手相牽。
對口幫扶帶來的不僅僅是資金,還有人才和先進理念。19年來,6萬多福建人先后奔赴寧夏對口支援,興辦了10多個產業,更有3萬多閩商定居寧夏,實施產業幫扶。
菌草產業、養牛產業、葡萄酒釀造業……這些年,閩寧鎮人均純收入由建鎮初期的500元增長到2014年的9000元。在閩寧鎮的示范帶動下,寧夏已相繼“孵化”出140多個閩寧示范村,20個閩寧協作移民新村,移民們的小康夢想,正一步一步成為現實。
福建寧夏對口協作扶貧攻堅的“閩寧模式”,已經成為寧夏扶貧開發的特色品牌。32年來,寧夏逐步打造出精准扶貧的六大品牌:異地搬遷、閩寧協作、整村推進、少生快富、雨露計劃、金融扶貧。
鹽池縣馮記溝鄉的侯淑霞,過去是“一根扁擔挑全家”的貧困戶,她依靠政府貸款養羊“換個活法”,一輩子沒走出鄉村的她,到北京領取“中國微型創業獎”時激動得熱淚盈眶。如今,在鹽池,越來越多像侯淑霞一樣的貧困戶,通過精准金融扶貧改變了命運。
從2006年開始,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實施貧困村互助資金試點項目,逐步建立了“借、貸、貼、增、提、保”六位一體的工作架構,積累了許多具有寧夏特點的成功經驗。全區互助資金運行總量已達7.24億元,項目村1132個,累計發放借款16.34億元,有11.9萬戶、50.9萬人受益。
發力攻堅,咬住目標不放鬆
這是一場針對貧困的攻堅戰,戰果豐碩。
海原縣深溝裡當年騎著毛驢爬坡上梁的李根柱搞起了運輸,如今開上了價值百萬元的私家車﹔
隆德縣聯財鎮農民楊玲從家庭婦女變身小老板,創辦了集育苗、種植、收購、加工、銷售於一體,全產業鏈條的中藥材企業﹔
西吉大山裡的放牛娃喜銀福,通過牛羊養殖發家致富,帶動鎮上110多戶移民一起搞養殖……
“挪窮窩、改窮業、刨窮根。”如今,“西海固”已形成馬鈴薯330萬畝、硒砂瓜100多萬畝、肉牛100多萬頭、肉羊680萬隻、設施農業31萬畝、冷涼蔬菜42萬畝的產業集群。紅樹莓和構樹種植、光伏扶貧、電商扶貧等新產業、新業態開始起步。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26元提高到5887元,增長了46.7倍。
這是一場針對貧困的持久戰,挑戰仍然艱巨。
“西海固”地區集中了全區85.4%的貧困村、80%的貧困人口,仍然是全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與全國14個片區平均6591元相比少704元。2013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綜合指數,僅有鹽池縣、彭陽縣略高於全區平均水平,大部分縣區隻有70%左右,最低的海原縣隻有62%。
寧夏咬定與全國同步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瞄准建檔立卡1100個貧困村、70.26萬貧困人口,前四年集中攻堅脫貧,后兩年鞏固提高奔小康,力爭到2018年,110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銷號﹔到2020年,9個貧困縣全部脫貧,與全國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17日 0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