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最期盼 滿足最急需 解決最迫切
新疆緊扣“三最”惠民生(新疆跨越60年)
看得見的希望,摸得著的幸福,感受到的溫暖,連續實施6個“民生建設年”的新疆,群眾生活變化天翻地覆。
著力最期盼,滿足最急需,解決最迫切,新疆民生建設的廣度、力度與速度前所未有。
臟亂黑甲山
變身幸福樓
“如果我父親能活到108歲,就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享受一下了!”69歲的回族老人趙文俊坐在沙發上,常常想起父親。
從爺爺輩開始,他家四代人都住在烏魯木齊市黑甲山棚戶區。
這裡的土坯房,白天難見陽光,冬天四處漏風,遇上雨雪就漏水。最不方便的,是沒有自來水,要走幾裡地去買水。廁所是旱廁,兩個月雇人掏一次。
冬天用鐵皮爐燒煤取暖,夏天在院子裡燒柴做飯,還三天兩頭停電。
屋外更是臟亂差。街道是土路,“刮風一身土,下雨一身泥”,雨雪天路上都得墊幾塊磚頭或木板跳著走。
去年9月25日,趙文俊和老伴兒搬進了85平方米的新房子。從窗戶看出去,藍天白雲新樓房,柏油馬路6車道,“那一天記得太清楚了!和以前比,就是天上地下。我把這些樓房都叫‘幸福樓’。”
按照政策規定,趙文俊老人原來的院子置換了4套樓房,自己住一套,女兒住一套,剩下兩套出租。住進來,亮亮堂堂,干干淨淨,擰開水龍頭隨時有水,做飯用天然氣,24小時供應。冬天有地暖,房間溫暖如春。今年7月,社區醫院挂牌運營,頭疼感冒在家門口就可以解決。
2010年以來,烏魯木齊市共實施了黑甲山片區等97個棚戶區改造項目,累計投資229億元,截至今年6月共開工建設房屋5.9萬套。
幸福樓的故事,只是新疆近年來“民生藍圖”中的鮮活一例。5年多來,全區這樣的重點民生建設工程多達500余項。
民有所思所盼
政有所應所為
民有所思,政有所應﹔民有所盼,政有所為。
正是政府大力實施民生工程,葉爾羌河沿岸民眾夙願得償。
“1958年我的父親在抗洪中失去生命,2012年我的兒子在抗洪中受傷,住了一年醫院。”77歲的買買提·吾術爾回憶起過去仍有些感傷。
每年汛期,葉爾羌河流域內九成以上農村勞力都要參與防洪抗洪,嚴重時村民們不得不砍掉果樹來加固河岸,每年造成的農田房屋、道路交通損失達5800多萬元。
為徹底根治水患,葉爾羌河防洪治理工程2014年10月正式開工。計劃統籌資金146億元,用3年修建葉爾羌河兩岸堤壩和上游水庫,治理險段近400公裡。
指著不遠處規模宏大的莎車縣葉爾羌河喀群引水樞紐,買買提老人欣喜地說:“我們家多少代人期盼的事情,終於實現了!”
遠離安全隱患,收獲潔淨與藍天,“煤改氣”給和田農民帶來新的生活方式。
“我們家都敢鋪地毯了!”肖爾巴格鄉庫木巴格村村民阿不力米提·阿布都可熱木臉上笑開了花。他的身后,是雪白的客廳牆壁。
阿不力米提家2011年通天然氣之前,燒煤燒柴做飯取暖,牆熏得黑黑的,到處是灰。天冷時,一家五口人隻能擠在一個有火爐的屋子裡睡覺。“那會兒鄉裡幾乎年年都發生煤氣中毒事件,現在終於不用擔心了。”
記者了解到,2015年,肖爾巴格鄉將再有600戶農民裝上天然氣。
在村口,記者遇到燃氣工程技術員寧玉鑫。他說,農民們對安裝使用天然氣都很踴躍,政府給每戶1500元補貼,自己隻需花3000元。“天然氣入戶,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也讓大家享受更好的生態環境。”
打通“最后一公裡”
走近“最遠一戶人”
要了解群眾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就要走進廣袤的新疆大地,走進一鄉鄉、一村村、一戶戶,用實際行動打通“最后一公裡”,走近“最遠一戶人”。
2014年春天,自治區黨委決定從全疆各級機關抽調20萬名干部,向全疆所有的村、重點社區下派工作組,開展為期3年的“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
“農民信任你,才來找你,我們要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做實事。”在喀什市荒地鄉艾日克博依村,喀什地委組織部住村干部楊萍深有感觸。“踏踏實實為村民們解決問題,就能收獲信任。現在我走在村裡,常有村民親切地喊我的民族名字:‘古再努爾’。”
村裡地少人多,工作組和村黨支部商量建個手工藝品合作社,既是培訓基地,也是就業場所。地委組織部幫助籌資30多萬元蓋起了廠房,配置了機器,請來了技工學校老師。工作組動員婦女過來邊學邊干,掙錢貼補家用。
在今年年初建成的“快樂之家”合作社內,記者看到身著工裝的婦女們用電動縫紉機熟練地趕制一批訂單產品。
楊萍說:“經過我們做工作,婦女報名特別踴躍。我們優先挑選了一些家庭條件不好的婦女,將來規模擴大了再招更多人。”
幫助最需要幫助的人,新疆扶貧攻堅成效顯著,4年間,僅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就達到100.8億元,執行扶貧項目1.2萬個,減少貧困人口139萬人。
《 人民日報 》( 2015年10月03日 0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
























第一時間為您推送權威資訊
報道全球 傳播中國
關注人民網,傳播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