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9月14日08:53 來源:央廣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你有沒有想過擁有一名私人醫生?國務院辦公廳日期印發《關於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到2017年,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佔總診療量比例要大於等於65%﹔每一萬名城市居民擁有2名以上全科醫生,每個鄉鎮衛生院擁有1名以上全科醫生。
換句話說,通過政策引導,今后城鄉居民每個家族將擁有自己的“私人醫生”,與國際接軌。那麼問題來了,配上“私人醫生”,我們的醫療服務水平能夠就此邁上一個新台階?從國外經驗來看,在家門口問診“私人醫生”,能包治百病嗎?可以享有哪些便捷,又會遇到某些難解的苦惱嗎?
美國實行分級診療制度:小病先找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解決不了再送到社區醫院,社區醫院感覺棘手,就會轉診到大型醫院。《全球華語廣播網》美國觀察員龐哲介紹,家庭醫生在美國的社區診所裡工作,作為美國的基層醫療機構,社區診所為大型醫院過濾掉不必要上大醫院看病的患者,節省了一定的醫院資源。
龐哲:美國醫療制度是由私家診所、社區盈利與非盈利醫院以及政府醫院所組成,美國政府在醫療保險方面的支出佔國內生產總值方面的17.2%,是所有行業中支出最高的。私家診所和私家醫院往往是由於合伙人擁有,所以在盈利模式更高效和直接,可以根據收入隨時添置儀器設備擴大規模,優化醫療環境,並且有權利拒絕某種病人的接受,所以一般人認為,私營醫院會比政府的公立醫院更特殊,更優勢。另外私人診所一般是為臨近社區居民提供常規體檢,一般性常規的治療,特別的疾病也就是要通過保險公司指定的病人先到自己的家庭,醫生的治所去出診,然后由診所提供轉診專科醫生的許可,才可以到專科或者是公立醫院去看病,否則保險公司不予報銷。
另一方面,在美國見慣不怪的分診就醫有時也存在揮之不去的苦惱。
龐哲:沒有家庭醫生轉診單,病人私自非急診的情況下到公立醫院去看病,保險公司也不會付擔保費。所以在保險制度下,私立診所基本上就是病人看病的基本途徑,而政府醫院是由州或者市政府資助,所以規模較大,管理比較正規化,但是因為無權拒絕任何病人,所以看病的人,特別是沒有身份沒有保險的病人來公立醫院就診的就特別多。醫院相對擁擠,但是看病排隊的問題,無論是公立醫院還是私人診所都是非常普遍的。首先公立醫院病人多,無論如何都要排隊等待,而私人診所則是各自經營方式和模式不同,有的合伙人為了盈利,希望多看病人就超時預定,結果病人按預定時間到診所往往會到等上一到兩個小時,但是也有極少的私立診所或高端社區絕對不會讓病人在診所久等,就嚴格地限制每日就診人數,但是預定卻要一等數月。
澳大利亞的醫療體系大體可以分成三個層次,分別為普通的醫療診所、社區醫療中心和大型醫院。
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一般澳大利亞人得了病以后首先會去醫療診所或者系附近的社區醫療中心。醫療診所內的全科醫生也就是澳大利亞人俗稱的家庭醫生,通常對自己病人都知根知底。他們的病人很多都是附近生活的鄰居,甚至是已經相處年的好朋友。當你的病情得到醫生家庭的檢查之后,如果家庭醫生能給你解決的,他會給你開處藥房。而他不能解決的,才會讓病患帶著他的醫生轉接信,去社區醫療中心或者是醫院當中找專科醫生去進行診斷和治療。一般更多的人去大型的醫院都是發生了突發狀況,比如說在晚間診所都已經關門之后,需要進行急診,才會去醫院進行尋求幫助,或者是得了重大的疾病以后才會需要住院治療。
胡方還告訴我們,社區裡的家庭醫生醫術也很高明,而且對你知根知底,所以通常沒有什麼大病的話,都不會用到醫院。但是,小病小災容易,但如果是重病需要轉診,那麼還是會費上一番周折。因為醫院的規模比想象中小了許多。
胡方:澳大利亞雖然有一些大型醫院,但是相比其他國家醫院的規模仍然還是屬於偏小型的。比如說在悉尼地區的威斯米醫院,在很多悉尼人眼中,就像是一個醫療城,但是當我們細究威斯米醫院規模的時候,你會發現實際上威斯米病床的數量也隻有975張病床。
像澳大利亞這樣的醫療格局並非其獨有。德國觀察員薛成俊表示,德國的醫保體系也有類似之處,德國的醫療體系算得上完備、便利,不過它並不完美,比如在德國醫院和診所預約就診,其實非常不易:
薛成俊:德國醫療體系中,不但是醫藥分家而且雙軌制的診所與醫院平行運行,也就是說德國人大多是有自己的家庭醫生,平時看病都是到附近的診所去就醫,隻有遇到嚴重疾病需要特殊治療的時候,才會去醫院。這樣大量的診所也就扮演起來了基層醫療機構的角色,分散了就醫人流,減輕了醫院的壓力,實現了醫療資源深的基本均衡,所以說德國是沒有超大型的醫院的,但是德國在醫療衛生方面也不是完美無缺的,最大問題就是預約難,通常都要以診所進行預約,如果是例行健康檢查也就罷了。一旦是碰到急症就會比較麻煩了。當然了在緊急情況下,診所是可以臨時接診或者是去醫院看急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