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奮戰 彪炳千秋(抗戰精神地標系列報道·抗日戰場篇)

![]() |
圖為台兒庄大戰遺址公園彈孔牆(資料照片)。 |
![]() |
圖為八路軍115師戰士在平型關公路兩側伏擊日軍(資料照片)。 |
【編者按】
今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我們所有的紀念,為著歷史與未來,也為一種精神——抗戰精神。
習近平總書記將之概括為愛國情懷、民族氣節、英雄氣概、必勝信念四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而對抗戰精神任何形式的追思,必然依附於歷史和人物,依附於具體的實物和空間。它們既包括像平型關大捷遺址這樣的抗日戰場遺址,也包括像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這樣的抗戰紀念場館,還有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等文化抗戰地標,五勇士跳崖處所在的狼牙山等山川河流以及吉林靖宇縣等以英雄命名的市縣街道……
抗日戰場遺址、抗戰歷史紀念館、文化抗戰地標、山川河流、英雄市縣街道,這5類常見的抗戰精神地標,就在我們身邊。
它們承載著國人共同的歷史記憶與民族情感,也為我們學習和傳承抗戰精神提供了現實條件。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壯闊進程中,形成了偉大的抗戰精神……偉大的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永遠是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強大精神動力。”
70多年過去,曾經的戰場硝煙雖散,但英氣永存。作為抗戰精神的地標和載體,抗日戰場遺址依然值得后人去憑吊與追思。
那些值得銘記的戰場
向后看,是連綿起伏的山坡﹔向前望,是落差達1500多米的深谷。深藏暗流的怒江之水從谷底奔流而過,江面上方數十米處蜿蜒著著名的滇緬公路,它貼著懸崖伸向遠方,把西南內陸與緬甸出海口緊緊聯結。這就是前些日子記者到訪過的位於雲南龍陵的中國遠征軍鬆山戰役戰場,它被稱之為“滇緬公路上的直布羅陀”。
自古以來,險要之處一直乃兵家必爭之地。著名的抗日戰場同樣有不少分布在地理位置關鍵的地方,有門戶之地,也有區域中心城市﹔有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有的“一著不慎,滿盤皆輸”。
平型關大捷,守住的是山西的門戶,而八路軍115師埋伏的喬溝,更是從上往下望一覽無余,從下往上看卻絲毫無所洞察,利於伏擊﹔血戰台兒庄,發生地位於山東南部的棗庄,保衛著徐州這座津浦線與隴海線的鐵路樞紐。盧溝橋、淞滬、娘子關、忻口、昆侖關……這些發生著名戰役的地點無不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除了陸地上的戰場,水域與天空的戰場,比如河北白洋澱、深圳大鵬灣、浙江筧橋上空、甘肅蘭州上空……同樣留下過輝煌的戰果。
抗戰精神貫穿於戰斗
為什麼抗日戰場能成為承載抗戰精神的地標?採訪中,國防大學教授孫存良表示,抗戰精神雖是一種抽象的概括,而它的內涵在抗日戰場能得到直觀的呈現。英勇的中國軍人曾在這裡浴血奮戰,阻擊、殲滅日軍。他們或固守陣地,或奪回領土,“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壯舉,和那片戰場一起,都留在了民族記憶當中。
在淞滬戰場,中國軍隊投入80余萬兵力,付出死傷30萬的代價與日軍激戰達數月之久,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在平型關外,八路軍連夜冒雨前往喬溝埋伏,穿著草鞋、在雨后的泥淖之中與裝備精良的日軍肉搏。這是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在冀中地區,面對無險可守的華北平原,當地軍民在敵后挖起1萬多公裡的地道,構筑起“地下長城”,堅持與進行“大掃蕩”的日軍周旋﹔在山東南部,一支不足百人的鐵道游擊隊揮戈於百裡鐵道線上,出沒於萬頃微山湖中,與日偽軍殊死搏斗,最終迫使數千之眾的日軍向他們投降。這是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此外,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這些抗戰精神中的重要內容在各種戰場的故事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身臨其境的“震撼教育”
沿著龍陵鬆山的步行道而上,各種各樣的戰地設施隨處可見。戰壕、碉堡、掩體、兵舍,尤其是碉堡集群分布的設置讓人不得不感慨當年中國軍隊奪取陣地之艱苦。而身旁泥土中夾雜著大量的彈殼和炮彈碎片更是讓人在腦海中浮現“槍林彈雨”的場面。
據鬆山抗戰遺址管理所的工作人員介紹,每年清明及抗戰紀念日前后,鬆山都會迎來很多緬懷先烈的參觀者。面對這座保存相對完好的大型戰場,不少人都表示在此獲得了“震撼教育”,這種對抗戰精神“身臨其境”的理解效果遠遠好於課堂上的講授。
“參觀戰場是繼承發揚‘抗戰精神’的重要方式。而想要獲得好的效果,就需要保存好遺跡,甚至一定程度上根據歷史復原一些場景。”山東省社科院黨委書記唐洲雁告訴記者。
事實上,許多戰場遺址所在地已經在進行綜合性的保護開發。比如鬆山除了戰場遺址的保存,同時還在附近設立了遠征軍雕塑群、滇緬公路紀念館,形成配套景點使“地標”內容更豐富。而在平型關,原戰場還將設置復原場景的雕塑、請參觀者參與互動的模擬戰斗體驗,抗戰精神更將在無形之中被大家理解並銘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