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問題多發與歸屬感缺失有關
社會轉型期應注重人的歸屬感構建(熱點辨析)

當下,快節奏的生活、激烈的社會競爭、頻繁的社會流動容易使人產生缺乏歸屬感的心理狀態。在一項涉及社會歸屬感的調查中,隻有三成多的人選擇了“有歸屬感、不孤獨”。缺乏歸屬感作為一個社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歸屬感是人的社會性本質需要。如果生活環境不能滿足人的歸屬需求,人們就會產生孤獨、焦慮甚至無意義感。時下,一些不良社會心態的產生以及心理疾病增多、自殺率上升等問題,很多和人的歸屬感缺失有關。
造成人們缺乏歸屬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國正處在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傳統社會依靠血緣、地緣、親緣等建構的社會關系逐漸瓦解,但新型社會關系還不成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單位人”轉變為參與市場活動的個體,以傳統血緣為特點的人際關系轉變為市場利益和契約關系,人們之間少了溫暖感和依賴感等情感歸屬。社會流動加快,人們遠離故土和親人,置身於陌生地域和社會環境,往往產生無所依托的心理。城鎮化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居住方式,加之物業管理商業化,許多社區成了僅供人們居住而缺少社會交往的樓群居所,人們相鄰卻陌生。
歸屬感缺失是一種心靈失序。我們在注重經濟建設的同時,不能忽視精神世界建設。歸屬感構建是一項重要的民心建設、社會心態建設工程,需要從多個層面作出努力。
家庭因其特有的關系結構,用愛和責任為人們構建起空間歸屬和精神歸屬。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如果人生道路上沒有家庭,就會處於無依無靠的心理感覺之中。因此,必須重視家庭的社會作用,發揮其在構建人們歸屬感上的獨特功能,倡導家庭和睦的價值理念,讓家庭成為人們心靈棲息的港灣。
社區是人們生活的主要場所,在構建歸屬感中可以有更大作為。現實中,居住環境的高層化、別墅化、單元化,使人們不相往來﹔許多社區服務過於商業化,缺乏應有的人文關懷。社區不僅是人們生活的聚集地,更應成為人們的精神家園。社區管理應以人為本,比如多組織一些活動,鼓勵鄰裡相識、溝通,營造社區是大家庭的親情氛圍,讓人們對社區有歸屬感。
單位是人們工作的基本場所,在構建歸屬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職業是人安身立命之所在,是人通過勞動實現自身價值的依托。然而,現代社會中人們在職場需要面對巨大競爭壓力。這種壓力使人的精神世界常常處於緊張焦慮狀態,往往導致人們對單位的歸屬感較弱。各單位的文化定位有所不同,但讓員工感到被接納、被認可進而形成歸屬感應當是首位的。給員工實現價值的平台,暢通員工與單位溝通的機制,關心員工的需求等,這些都有助於人們產生歸屬感。
志願者組織、公益組織等社會組織在歸屬感構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在社會組織中,人們從陌生人變成熟人或朋友,交流感情、分享思想,從中獲得關愛和幫助,感受依賴和溫暖﹔通過幫助他人的社會活動,既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和人生意義,又給予被幫助者以關愛和溫暖。在今天充滿競爭的社會生活中,各類社會組織應更多承擔起滿足歸屬需求的功能。這有助於解決或彌補現代社會人們歸屬感缺失的問題,也有助於疏解由消極心理、心態導致的社會問題。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27日 0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