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20日14:23 來源:中國青年網 手機看新聞 字號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20日電 (記者 李拓 盧冠瓊 李正穹 康佳 見習記者 杜美辰)有這樣一群人,延淮、建新是特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名字。如今,他們大多已是花甲之齡,有的甚至年逾古稀。他們的父輩曾為新中國的誕生和建設付出青春與生命,而他們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能將這些已近模糊的故事記錄下來。
7月16日上午,400多位紅二、四方面軍后代齊聚北京,參加“紀念紅二、四方面軍甘孜會師80周年簽名儀式”,共同回憶父輩走過的長征故事,弘揚紅軍的革命精神,為新時期的改革凝聚力量。
艱苦長征路
劉延淮的父親劉瑞龍曾任紅四方面軍政治部宣傳部部長。劉延淮是家中的大女兒,她回憶說父親經常會給自己和弟弟妹妹講述長征路上的故事。
劉瑞龍告訴女兒,許多紅軍戰士當年因為極度艱苦的條件犧牲在長征路上。在過草地的時候,戰士們一腳踩錯就會深陷泥潭,直至頭頂被沼澤淹沒;爬雪山時,有的戰士因為衣著單薄,不得不一直前進,因為“想坐一下休息一會就會被凍死”。
因為親身經歷了長征,劉瑞龍講的故事讓女兒印象深刻。劉延淮回憶,父親和許多戰士在長征路上沒有食物,運氣好時可以挖一點野菜吃,但有時連野菜都吃不上。曾經還有戰士煮皮帶、馬鞍甚至樹皮充飢,就連釘鞋掌用的一小塊牛皮也成了戰士填肚子的“食物”。為了不忘這段歷史,建國后任農業部常務副部長的劉瑞龍經常帶劉延淮下鄉挖野菜。回家后,劉延淮就一邊吃著野菜一邊聽父親講長征的故事。
每一個走過長征路的紅軍戰士,都不會忘記所經歷的一切。
黃建新的父親黃文洲出生在1921年,十幾歲時就跟隨賀龍、關向應的紅二方面軍從江西出發,踏上長征路。父親告訴黃建新,在長征路上為了生存,戰士們把所有能吃的都吃光了,最艱苦的時候,有的戰士還把發臭的骨頭砸碎,用草地裡渾濁的水煮成湯來喝。
黃建新告訴記者,在他看來,父輩們的長征精神就是為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可以不顧一切困難,直到走出雪山草地,迎來勝利的光明。
浴血戰沙場
左凌的父親左齊同樣走過了那兩萬五千裡。一路艱苦造就了一個打不倒的真漢子。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后,左齊很快就奔赴一線戰場。1938年11月,左齊率領部隊奉命在河北省蔚縣進行作戰。天氣森寒、食不果腹,左齊和部隊在有戰士凍死的情況下埋伏了整整三天。在隨后的戰斗中,左齊被敵人的一發炮彈炸傷了右臂,但直到他發現右手抓不住槍、滿身是血最后失去意識時,才被抬下火線。三天后,左齊被送到后方的治療點,然而因為三天來一直扎著止血帶,他的右臂已經發黑壞死。為左齊治療的白求恩不得不選擇從肩胛骨開始動手術進行截肢,左齊從此徹底失去了整條右臂。
左凌說,父親失去右臂后就下定決心就一定要鍛煉出左手,發誓別人能做到的他也要做到,“后來,父親就靠著一隻手學習、生活、寫字、打槍、騎馬,沖鋒陷陣打天下,也因此被尊稱為‘獨臂將軍’。”
“我父親這一代人,為了信仰,把艱苦環境等一切置之度外。解放天下所有受苦的人,打倒土豪劣紳,建立一個老百姓當家做主、沒有人壓迫人的社會是父親參軍以來一直的精神支撐。”左凌告訴記者,父親晚年曾用“井岡山下一牧郎,棄鞭荷槍逐虎狼。壯志已酬心未老,戎衣雖解意猶剛”的詩句總結自己的一生,“父親這一生吃的苦太多了,但是他為了自己的信仰,可以視死如歸,可以犧牲一切。我想,我們是紅軍的后代,從父輩那裡繼承下來的紅色血統,就是我們最大的驕傲。”
精神永傳揚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的父親,是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調查部黨委書記、部長羅青長。羅援說,父親於1934年8月加入了工農紅軍,當時和他一起參軍的,還有二十多個老家的小伙伴,然而等父親1952年回到家鄉時,當年一起參軍的小伙伴就隻剩下他一個。
在長征路上,羅青長有個關系很好的戰友,因為特別喜歡笑,羅青長給他起了個外號叫“張豁嘴”。但這位戰友因為飢寒交迫犧牲在過草地的途中。彌留之際,他對羅青長說:“青長,我不行了。希望你們把紅旗插遍全中國。”
羅援說,這句話鞭策了父親一輩子。2013年,羅援來到位於巴中市的一個烈士陵園祭拜。他說:“那裡面幾萬座墓碑幾乎都是無字碑,我站在那裡感到非常震撼!紅軍烈士用年輕的生命給我們換來了今天的幸福生活,卻連名字都沒有留下。我們還有什麼資格不好好工作、不好好學習,還有什麼臉面搞貪污腐敗。我們應該做的是紀念、緬懷這些先烈,弘揚他們的精神。”
此次簽名活動的組織者、開國元帥賀龍的女兒賀曉明說,80年前中央紅軍到甘孜,第二年紅二、四方面軍在甘孜會師。在長征的兩年時間裡,紅軍有15個月是在甘孜,無論是吃住行還是進行各種各樣的工作,紅軍都得到了甘孜城的老百姓以及當地蘇維埃政府的支援。賀曉明說:“我們做這些事情,是希望大家能記住紅軍,記住紅軍為老百姓經受的苦難。他們當年無私奉獻、無畏犧牲的精神需要我們傳承。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一起,將紅軍精神發展成為社會正能量的主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