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汾水長流時

夏日清晨,站在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境內的管涔山下,但見石壁涌泉,飛珠濺玉。這裡,就是汾河源頭。
作為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由源頭向南縱貫山西6市45縣,綿延716公裡匯入黃河,哺育著山西1/4的人口,撐起全省經濟的半壁江山,被譽為山西的“母親河”。
然而曾幾何時,開採過度、植被破壞、採砂排污,導致汾河“有河無水,有水皆污,遍體鱗傷”,嚴重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的發展。
“汾河治,三晉興”,現實的教訓換來山西人最深切的共識。近年來,山西全力實施“千裡汾河清水復流工程”,“五水濟汾”與生態修復、治污與產業轉型等舉措,展開了汾河治理的攻堅戰。
關禁並舉,工業處理,生態淨化——
對污染堅決說“不”
為保護汾河水源地,寧武先后關停了汾河源頭附近的43座煤礦,直接經濟損失30多億。為了保護汾河,靜樂同樣痛下決心,先后關停近200個焦化廠和洗煤廠。
寧武、靜樂就是山西的縮影。
汾河,對污染堅決說“不”!山西出台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關停汾河流域內八大岩溶泉域重點保護區626平方公裡內的煤礦,涉及4市15縣﹔汾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規定:汾河源頭及上游地區干流河岸兩側各3公裡、中下游干流河岸兩側各2公裡范圍,禁止新建各類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已建成的嚴重污染水環境的企業,要限期改造或者搬遷。
寧武縣副縣長劉明亮說,寧武縣曾費很大勁引進了知名的肉類加工企業,計劃投資10多億的生豬養殖屠宰廠就要動工,結果在立項時因為生態“高壓線”被叫停。“俺縣是個農民人均收入隻有4000多元的貧困縣,但汾河源頭在這兒,保護汾河就是保護自己,保護子孫后代。”
在寧武、靜樂兩縣的污水淨化中心,隻見惡臭扑鼻的污水經過層層處理,清澈地匯入汾河。監測記錄顯示,均達到一級A排放標准,部分指標達到地表三類水質。
“在沿河鄉村,不具備建立污水處理廠的,都採用生態治污,在河岸兩側建設人工濕地,充分利用水生植物淨化污染水體,效果很好。” 汾河中下游水務管理局局長尹荔生介紹。這些年,全省關禁並舉,工業處理,生態淨化,多種措施綜合治理,汾河的治污已取得顯著成效。
調引客水,用地表水,留天上水——
讓母親河豐沛起來
干涸多年,清徐縣清源鎮平泉村幾十眼泉又冒出水了!
在汾河流域,泉水是汾河基流的最大補給源。晉祠、蘭村等8處岩溶大泉,每年出流量曾達9億立方米,佔到上世紀50年代初汾河水量的1/3。但是大規模煤炭開採導致地下水位急劇下降,泉水斷流干涸。平泉復流,是汾河流域水生態恢復促使地下水位上升的結果,這得益於山西實施的“千裡汾河清水復流工程”。
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多次強調:山西煤長水短,水資源嚴重匱乏,各種要素互相疊加,互為影響,生態損害嚴重,要下力氣解決缺水這個制約山西發展的重大問題。
缺水的另一面,是守在黃河岸邊,卻用不上黃河水。山西地形四周高、中間低,沿黃各縣比黃河海拔高出二三百米,提水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山西知難而上,“五水濟汾”工程的實施,形成了五路引水,水網互濟的大水網格局,讓汾河有了新“血液”。
“五水濟汾”年最大供水能力可達到12.3億立方米,為流域水資源配置和生態修復提供了可靠的水量保障。其中,萬家寨引黃南干線工程、禹門口提水工程、引沁入汾工程已建成使用,東山供水工程、中部引黃工程即將完工。
調引客水,優先使用地表水,讓透支已久的母親河有了休養生息之機。但山西沒有停步。近幾年,全省通過關井壓採,恢復和重建地下水系,實現“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水生態。
2011年開始,山西全面實行關井壓採行政首長負責制,把地下水位升降列為對各市考核的主要指標。在地表水供水覆蓋區,除城鄉飲水工程外嚴禁開採地下水,已有的地下水井全部關閉封存。同時在汾河干流沿線、支流下游和邊山峪口等區域,恢復和建設了數百座能調蓄徑流的“珍珠串”狀的湖壩水庫,蓄滯洪水,科學調配使用。僅庫容1.33億立方米的汾河二庫,目前年地下滲漏補水就達1億多立方米,對中下游特別是省會太原市的生態修復起關鍵作用。
“近3年汾河流域平均地下水位累計回升1.69米。”省水利廳長潘軍峰介紹,晉祠難老泉已斷流21年,但最新監測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難老泉”地下水位已從距泉口近28米回升至6.43米,近兩年每年回升2米左右。“按現在的恢復進度,再用3到5年難老泉就能復涌了。”
全民動手,生態綠化,保持水土——
為母親河重披綠裝
山西人說:“種活一棵樹比養個娃娃還難。”為讓母親河水脈涌流,山西全力實施生態綠化工程。近幾年,全省每年植樹面積450萬畝左右,每棵深植黃土地的綠樹就是一個“涵養水源的小水池”。
“這幾年雨季不發洪水了,沙塵暴也沒了,這都是造林種樹涵養水土的好處。”靜樂縣副縣長秦文明說,靜樂一個人口小縣每年造林都在3萬畝左右。
造林綠化,山西大力推廣“一礦一企綠化一山一溝”“挖一噸煤、栽一棵樹”等以煤(礦)補林的做法,引導和組織資源型企業參與造林綠化。
太原西山曾是滿目瘡痍的不毛之地,而今已變成為綠滿群山的森林公園。僅5年內太鋼、康培等12家企業總投資300多億元,實現超過13萬畝荒山的連片綠化,成了名副其實的“汾河保護傘”。
汾河太原段曾斷流多年,河道被居民開辟成菜地。如今兩岸帶狀綠化平台上分布著近50個各具特點的景觀,裝點其中的人工濕地和蓄水工程,已成為城市綠肺。
走進汾河臨汾城區段,一派江南水鄉的景象。市委書記羅清宇介紹,僅城區段河道治理就新增綠地8778畝,新增水面4017畝,市區綠化覆蓋率提高16個百分點。
一路走來,凡是汾河穿流而過的地方,兩岸都整飭一新,重現美麗。
綠色品牌,山水文章,湖河相映——
大河要重現碧波蕩漾
山西人欣喜地發現,汾河綜合治理,不僅再現了清水復流的動人景象,而且一條嶄新的生態經濟帶正在崛起。
地處汾河源頭的寧武,打得一手旅游好牌,汾河源頭、萬年冰洞、蘆芽山風景區,散落各地的景點串聯成線,成了當地群眾的“搖錢樹”。
汾河中游,清徐建立縣、鄉、村、戶四級初始水權分配體系,田間、蔬菜大棚、葡萄園,管灌、噴灌、滴灌等高效節水方式得到普遍應用。
在汾河下游,臨汾打破行政區劃,整合資源,北起霍州,南至侯馬,沿汾6個縣隆起“百裡汾河生態經濟帶”,十大現代農業園區、18個現代工業園區、堯廟、丁村遺址等文化旅游景區生機勃勃。
曲沃縣晉之源現代農業園區,曾是“種啥都長不成的萬畝鹽鹼灘”,如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望無邊的蓮藕基地,“3500畝已見效,每畝收益萬元左右﹔800多畝灘涂改造后蓄水養了大閘蟹,1斤螃蟹賣到60元。”園區負責人丁衛國告訴記者。
到“十二五”末,“百裡汾河生態經濟帶”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將分別佔到全市的65%和60%﹔城鎮化率將由現在的40%提高到63%﹔綠化覆蓋率將超過45%。
汾河治理吹響新的號角。去年,山西省長李小鵬提出“自然修復、綜合施策”治理思路,相關部門和專家編制出“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規劃綱要(2015—2030年)”。“我們的目標是,通過5年建設、10年自然修復,在汾河流域重現山水相依、林泉相伴、河湖相映的景象,使汾河重現碧波蕩漾的大河風光。”李小鵬滿懷信心。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13日 14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