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脫硫脫碳脫磷全球獨家 單體鋼廠產能國內最大

首鋼搬遷 裡外一新(京津冀協同發展·關注北京外遷企業)

本報記者 朱競若 汪曉東 余榮華
2015年07月04日03:3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企業外遷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重要一環,也是京津冀產業合作的重頭戲。把那些不適合在首都發展的企業和產業有計劃分步驟地轉移出去,這不僅是改善北京生態環境的現實需要,同時也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需要。最近,本報記者分赴北京、天津、河北等地,走訪了部分有代表性的北京外遷企業,實地了解他們移師創業的生存狀況、搬遷之后的發展勢頭、融入當地的可喜變化。我們相信,這些外遷企業的經歷和感受,能夠為更多的北京外遷企業提供有益啟示,也能為創新區域產業合作的體制機制積累寶貴經驗。

      

  “如果不是因為舉辦北京奧運會,首鋼會不會搬出北京?”

  10年后的今天,再向首鋼人拋出這樣的問題,他們會以反問作答:“如果早點搬出北京,現在的首鋼會是什麼樣?”

  從長安街的最西端、距離天安門廣場僅18公裡的地方,搬到河北唐山的海邊、距北京220公裡的曹妃甸,首鋼搬遷實現脫胎換骨:

  兩座5500立方米高爐,原來首鋼最大的高爐不過2500立方米﹔300噸級大型轉爐,採用干法除塵,實現全“三脫”(脫硫、脫碳、脫磷),全球唯一﹔二期建成后,年生產能力將達到2000萬噸,單體鋼廠國內最大﹔不再生產“面條”(螺紋鋼)加“褲腰帶”(盤條),產品為清一色高檔板材﹔廢水近零排放,固廢近零排放,廢氣達標排放……就連名字也變了,在曹妃甸,它叫“首鋼京唐”。

  “從裡到外都是新的”

  郭艷永,唐山本地人,2004年博士畢業后到首鋼工作。2006年,已在北京安家的他,申請調入京唐公司籌建大高爐。

  父母想不通:“好不容易進了北京,怎麼又要回來?”不過,他的態度很堅決:5000立方米以上的大高爐,國內當時一座沒有。“說實話,主要就是沖著5500立方米高爐來的!”

  煉鋼作業部的陳香雖然是老員工,但面對新工藝仍感到“壓力山大”:“過去是經驗煉鋼,現在是科學煉鋼,通過大量經驗數據建立模型,由電腦發出操作指令,這在老首鋼是不可想象的!”

  截至目前,首鋼京唐採用了220余項國內外先進技術,自主創新和集成創新達到2/3,93%的設備都實現了國產化。更重要的是,首鋼京唐實現了清潔生產:每年數百萬噸固體廢棄物,100%循環利用﹔不但不排污水,還能通過海水淡化技術向周邊供水﹔實現“汽—電—水”大循環,年發電3.4億度。

  “新首鋼,從裡到外都是新的!”首鋼總公司總經理張功焰說。

  “就要生產首屈一指的鋼”

  首鋼,一度錯過行業發展黃金期,最困難的2011年,嚴重虧損。2014年5月,首鋼京唐首次扭虧為盈。今年前4個月,京唐的家電板、車輪鋼、高強鋼、集裝箱用鋼國內市場佔有率均為行業第一。

  “沒有大搬遷,難有大發展!”首鋼總公司董事長靳偉說,首鋼搬遷,是治理首都環境的外界需要,也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求,更高度契合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勢所趨。

  王莉,京唐公司制造部技術管理處處長,曾在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留學。當年,聽到同在首鋼的丈夫要求調到曹妃甸,她打越洋電話吵了一架。但回國后,她主動來到曹妃甸:“這裡有中國鋼鐵業的未來。”

  首鋼搬遷絕不是簡單異地重建,產品定位是高檔精品板材,從小飲料罐到巨輪甲板,從家電外殼到汽車機身,從油氣管線到電子器件,共計31個鋼種、280多個牌號。

  “首鋼京唐,就是要瞄准世界一流鋼鐵企業,生產首屈一指的鋼!”首鋼京唐黨委書記顧章飛說。

  “做協同發展的先行者”

  來到京唐,誰能想到,10年前,這還是一片淺海。曹妃甸吹沙填海210平方公裡,其中首鋼京唐總面積30平方公裡。

  2009年初,剛來到這塊荒無人煙的大沙地上,首鋼老職工郭海濤夫婦傻了眼:工地轉一圈,滿嘴是沙子﹔一場暴風雪,上島路上看到10多起車禍。

  這樣的環境下,首鋼人二次創業。4000多首鋼北京老職工從此奔波兩地。一開始多少有點心理落差,但現在,問起他們的感受,更多的回答是:“已經適應了!”

  更多的新首鋼人也加入進來。至今,京唐已招收新員工4000多人,帶動相關服務業1.2萬人就業。

  為讓京唐人安心工作,首鋼在唐山自建職工住宅,組織住房團購,給未婚青年搭建“鵲橋”……

  “首鋼要做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先行者。”靳偉表示,下一步,首鋼將深度參與曹妃甸開發。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4日 01 版)

(責編:白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