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對百姓用心用情用力”(縣委書記風採)

——記雲南福貢縣委書記李紅文

本報記者 張 帆 朱家順
2015年07月04日03:2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李紅文(中)看望慰問農村黨員。
  資料照片

  “左邊一排山,右邊一排山,抬頭一條縫,低頭一條溝。”這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貢縣當地人對惡劣地理環境的形象表述。李紅文先后在兩個典型的“邊疆、民族、貧困、高山峽谷”國家級貧困縣任縣委書記﹔2008年10月起,擔任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縣委書記﹔2013年9月調任福貢縣縣委書記。

  怎麼才能讓福貢縣少數民族群眾早日脫貧致富,李紅文肩頭的壓力更大……

  “扑下身子,深入現場,落實好每項政策”

  “貢山縣人少地多,福貢縣人多地少,縣情大不相同﹔要根據縣情來採取相應對策。”李紅文說。

  從貢山到福貢剛幾天,李紅文就安排下鄉事宜。他走村串寨,1年零8個月的時間裡,走遍全縣57個行政村中的53個,掌握了第一手情況。上帕鎮黨委書記楊勁鬆說,“書記下鄉從不事先打招呼,也不帶隨從,常常讓我們措手不及。”

  鹿馬登鄉鹿馬登村傈僳族村民普勝奪看著自家新蓋的兩層小樓,十分欣喜……就在幾年前,福貢縣怒江兩岸還散落著一座座竹木結構的茅草屋,少數民族群眾生活艱苦。李紅文向省民委爭取專項資金1200萬元,帶動少數民族實現跨越式發展。目前,鹿馬登村25戶新居已經落成,還有35戶在熱火朝天地建設中。

  李文紅的辦公室裡,張貼著一張“福貢縣交通規劃圖”,在多處位置,標識著每條公路的裡程數、路基寬度、計劃投資額及每公裡造價。

  “要致富,先修路”,這種需求在福貢縣這樣的高山峽谷地帶尤為迫切。他鼓勵群眾發揚自力更生、愚公移山的精神,採取“向上爭取一點、群眾籌資籌勞一點”的方式開挖建設公路,在全縣掀起群眾開挖公路的熱潮。截至目前,開挖公路已達170公裡。

  “要扑下身子,深入現場,落實好每一個政策、實施好每一個項目,使用好每一筆資金。” 李紅文說。

  “老百姓日子好過了,就証明我們縣發展起來了”

  盛夏,郁郁蔥蔥的怒江兩岸,草果開始挂果了。

  副縣長鄭波介紹說,由於處於高黎貢山峽谷間,加上垂直氣候,“沒有哪一種農作物可以覆蓋全州。”李紅文深入調研后,因地制宜提出“441113”峽谷生態農業產業建設工程,即:40萬畝草果、40萬畝核桃、10萬畝雲黃連、10萬畝竹子、10萬畝漆樹和3萬畝茶葉基地。把“綠色發展、產業強縣、生態富民”視為推進福貢縣域經濟發展的突破口。

  草果產業已成為福貢縣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截至目前,該縣完成草果種植30.3萬畝﹔2014年約有5萬畝產生經濟效益,其中1.5萬畝進入豐產期,產值5000萬元。

  福貢縣還制定優惠政策,培育特色生物產業種植大戶,形成“一村一品”“一鄉一品”的布局。

  李紅文提出,福貢縣要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作為關系農民“錢袋子”的重大民生產業來抓,引導農村剩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向城鎮轉移,向外地轉移﹔同時,為外出打工人員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務和異地服務,派干部跟蹤管理。這些措施有效地解決了福貢人多地少增收難的問題。

  “看到老百姓日子好過了,腰包鼓起來了,就証明我們縣發展起來了。”李紅文說。

  “把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

  7月1日,鹿馬登村的黨員干部群眾齊聚村委會:舉行升旗儀式、上黨課、反映民情民意、舉行文體活動……

  在福貢,李紅文把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他帶領縣委領導干部,把消滅黨員和黨組織“空白”村組作為加強黨組織建設的關鍵環節來抓,實現了村級活動場所全覆蓋。李紅文還提出“六級服務管理網絡”措施搭建服務群眾的連心橋,全縣干部已上門服務3000余次,受惠群眾5000余人。

  福貢縣有428個地質災害隱患點。2014年,全縣自然災害不斷,突如其來的“4·03”“5·10”“6·30”“7·09”等重大自然災害,給群眾的生命財產造成了重大損失。災情發生時,李紅文帶領全縣黨員干部,每天從清晨到凌晨,不間斷現場蹲點。

  福貢縣緊鄰藏區、邊境線長、多民族聚居、民族宗教工作形勢復雜,防范和打擊境外敵對勢力壓力大。他帶領全縣開展了“法律知識進教堂”“十八大精神宣講進教堂”等活動,積極引導信教群眾相信科學、愛國守法,以期鞏固黨在宗教重點地區的執政地位。

  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截至2014年底,福貢總人口為10.43萬人,貧困人口達4.79萬人。李紅文分類施策,強化精准扶貧。針對省級分配到福貢縣的50713人扶貧對象建檔立卡,40個貧困村、4個貧困鄉鎮規模控制數,制定了《福貢縣貧困戶建檔立卡實施方案》。

  “用心、用情、用力,對老百姓要真心真情,就像對待親友父母一樣。”李紅文說。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4日 06 版)
(責編:白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