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保發展年度報告首次公布
基本養老保險覆蓋率達80%
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替代率67.5%,符合國際通行標准

![]() |
數據來源:人社部 |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6月30日對外發布《中國社會保險發展年度報告2014》。這是首次以政府部門的名義就社會保險制度建設、管理運行、經辦服務等方面情況向公眾全面、系統、客觀地進行發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保險信息披露工作已逐步邁入制度化和規范化軌道。
8.42億人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中斷繳費現象有所抬頭
《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合計達到8.42億人,其中2.29億人領取基本養老金。在我國人口總數中,剔除16歲以下少年兒童和在校學生等群體,符合參保條件的人數約為10.5億人。據此判斷,目前職工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總體覆蓋率已到80%左右。
到2014年底,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34124萬人,比上年底增加1906萬人,增長5.9%﹔比2009年底增加10574萬人,年平均增長7.7%。但是《報告》也顯示,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實際繳費人數佔參保職工的比例在下降。2014年,企業繳費人員19431億,比2013年增加470萬人,佔參保職工的比例81.2%,比2013年的佔比下降2.8個百分點,比2009年下降6.5個百分點。
《報告》分析稱,導致繳費人數佔參保職工人數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一是困難群體中斷繳費比較多,主要是部分個體、靈活就業人員收入低且不穩定。二是部分人員對養老金計發“多繳多得、長繳長得”等政策不夠了解,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就不願再繼續繳費。三是一些人在多地就業過程中未能及時接續養老保險關系,因而即使在新就業地已經參保也可能被原參保地統計為中斷繳費人員。
人社部社會保險事業管理中心主任唐霽鬆表示,出現中斷繳費人數增加的情形,一定程度上也是受經濟形勢下行的影響,部分企業和行業受到了一些沖擊,有的企業用工量在減少。人社部將採取措施扭轉這種狀況。首先是進一步積極研究如何完善養老保險的相關政策,包括研究完善養老保險關系轉移接續的政策,吸引和鼓勵更多企業和個人參加或者接續養老保險關系。完善養老保險待遇的計發辦法和待遇調整的辦法,激勵更多人長期繳費、多繳費。其次,為了避免更多的中斷繳費現象出現,人社部門將加大對繳費困難人員的扶持力度,比如落實社保補貼政策等。此外,還將加強社保的稽核與執法的檢查力度,按照社會保險法對各類人員參加社會保險的強制性要求,加大執法檢查力度,保証參保人員流動到私營企業、小微企業的時候,能夠及時接續好自己的養老保險關系。
“對社保繳費的宣傳也要加強。有些人繳費滿15年,認為可以領到終身的養老金就不再繳費。這些參保者確實是可以在達到退休年齡后按月領養老金,但是交的少,肯定也領的少。今后還要不斷提高企業和職工的參保意識。”唐霽鬆說。
企業養老金過去5年保持年均10.8%的增速
《報告》首次披露了企業養老金替代率情況。替代率指勞動者退休時,養老金的領取水平與其退休前工資收入水平之間的比率,是衡量勞動者退休前后生活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標。2014年,企業離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2061元(離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4664元),當期發放無拖欠。2014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替代率為67.5%,比上年增長1.5個百分點,與2010年(67.6%)基本持平。
《報告》顯示,2014年,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實施了連續第十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2050元,比上年增長10.5%,比2009年增加825元,增長67.3%。盡管企業養老金過去5年保持年均10.8%的增速,但是一直有研究機構認為我國企業養老金替代率偏低或低於國際標准。
唐霽鬆解釋說,我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的原則,勞動者在職時以職工平均工資繳費滿35年,退休時基本養老金的目標替代率設計為上年職工年平均工資的60%左右。由於養老金和工資都有不同的計算口徑,因此替代率的算法也有所不同。此次發布的《報告》是以“某年度退休人員的平均養老金”除以“同一年度參保職工的平均繳費基數”得到的。按照這一口徑,近5年來,我國的企業職工養老金替代率一直維持在65.9%—67.6%之間。
據唐霽鬆介紹,國際勞工組織1952年發布的社會保障最低保障公約提出,繳費滿30年的普通成年男勞動力,退休時的養老金替代率不低於40%,1967年將這一比例提高到了45%。各國通常會參考這一標准。“實際上,中國企業養老保險金的替代率這幾年一直保持在66%左右。”
一些參保者計算本人的養老金替代率,會發現低於66%、甚至低於60%。中央財經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儲福靈表示,勞動者個人的繳費工資水平不同、繳費年限不同、退休年齡不同,個人的實際養老金替代率與全國的平均養老金替代率之間就會存在差異,有的人會低一些,有的人則會高一些。
養老基金投資運營堅持安全第一,對股市影響有限
《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底,養老保險基金結余達到3.5萬億元。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表示,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高峰日益臨近,基本養老金的支付壓力持續加大。依據《報告》,2014年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撫養比,即參保職工人數與領取養老保險待遇人數的比值,為2.97︰1,較上年(3.01︰1)下降0.04。按照現行政策,基金投資范圍嚴格限定於銀行存款和買國債,存在投資渠道偏窄的問題,影響基金的支撐能力。為此,人社部和財政部近日發布了《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辦法》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不少人擔心,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如果出現虧損怎麼辦?李忠稱,養老保險基金是群眾的養命錢,人社部、財政部在擬定《辦法》時,最主要的考慮就是保証基金的絕對安全,不能讓老百姓的養命錢出現重大風險。“在按照安全第一的原則下,我們對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從制度上、組織上、工作上都會有一系列的舉措,來保証基金安全。”
他介紹說,《辦法》對嚴格控制風險做了多方面的制度安排和政策規范。第一,建立了相互制衡的機制。分別明確委托人、受托機構、托管機構、投資管理機構各自的權利義務,讓這些機構之間能夠相互制衡。第二,要求管理機構建立健全養老保險基金投資管理的內部控制制度,加強風險管控,維護委托人的利益。第三,要求合理進行資產配置,明確隻能在境內投資,同時嚴格控制投資產品的種類,主要是投資一些比較成熟的品種。第四,建立了風險准備金制度。在《辦法》中明確,投資機構和受托機構分別按管理費的20%和年度投資收益的1%來建立風險准備金,專項用於彌補養老基金投資發生的虧損。第五,在《辦法》中特別注重加強政府有關部門的監管。“通過這樣一系列措施,我們相信,能夠確保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運營在安全的軌道上運行。”
養老金投資運營會對股市有什麼影響?李忠說,《辦法》規定,養老基金投資主要包括三類產品,一類是銀行存款類產品,一類是債券類產品,一類是股票、基金類產品。各類產品投資比例有嚴格限制,總的想法是“風險低的比例較高、風險高的比例較低”。股市是養老基金投資的選項之一,但《辦法》中明確“投資股票、股票基金、混合基金、股票型養老金產品的比例合計不得高於基金資產淨值的30%”。這是養老保險基金投資股市的上限比例,重點仍是合理控制投資風險。“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對股市會產生一定影響,但這種影響是平緩和循序漸進的。”
《 人民日報 》( 2015年07月01日 10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