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貴州走上“發展”“生態”雙贏路

本報記者  郝迎燦
2015年06月27日03:2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綠色行動”讓綠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鮮亮

  “海雀”,是彝語“候確”的諧音,就是“湖水灌注”的意思。可1984年的春天,貴州省赫章縣海雀村的山上,一滴水也沒有。

  想起去赫章開會時,路過水塘林場那大片的鬆林和鑽進鼻孔的清新空氣,老支書文朝榮對村民們說:“隻要山上有樹,就可以把風沙擋住,山上有林就能保山下,有林才有草,有草就能養牲口,有牲口就有肥,有肥就有糧。”

  他做通了村民的思想工作,找來了樹苗,帶領全村青壯年頂風冒寒,背著洋芋上山,開始了海雀村植樹造林的壯舉。這樹一栽,就是3年。文朝榮帶領村民們,把海雀村周邊33個山頭,13000多畝的荒山,全部栽上了華山鬆,為海雀村領回了“全國綠化千佳村”的榮譽稱號,讓海雀村的森林覆蓋率從不到5%變成超過70%。

  海雀村只是貴州生態攻堅建設的一個樣本。去年6月,隨著《貴州省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的獲批,貴州成為第一批以省為單位建設全國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

  2000年以來,貴州實現森林覆蓋率年均增長1個百分點,目前已達到49%,同時,水土流失面積平均每年下降1.08%。增與降之間,貴州綠水青山的底色更加鮮亮。

  今年初,《綠色貴州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出台,未來3年間,貴州計劃完成造林綠化916萬畝,使全省森林覆蓋率達到50%以上。

  “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讓“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為現實

  “茶山村通過成立農業生態發展有限公司,建立奶山羊、生豬養殖基地,以‘公司+農戶’‘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帶動村民致富。近3年來,全村284戶村民僅領到的工資加起來就已超過500萬元。”貴陽市修文縣久長鎮茶山村黨支部書記寧維華向記者介紹。

  近年來,貴州各地依托得天獨厚的山地特色資源優勢,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紛紛探索出適合地區發展的“既要金山銀山,也要綠水青山”的“生態經濟循環發展路子”。

  “綠色貴州三年行動計劃”提出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步提升,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理念,力爭到2017年林業產業產值突破1200億元。

  貴州一面加快推進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一面從經濟結構調整中培育新的增長點,電子信息、新醫藥大健康、現代山地高效農業、文化旅游和新型建筑建材等5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逆勢上揚。2014年,貴州電子信息產業規模達1460億元。百度技術委員會理事長陳尚義說:“生態好讓貴州在選擇科技型、創新型產業上更具優勢。”

  “貴州產業發展既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也不能走‘守著青山綠水餓肚子’的窮路,必須堅定不移地走好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新路,突出抓好資源循環利用體系的構建。”貴州省委書記趙克志認為。

  “綠色福利”讓群眾從生態紅利中得到實惠

  初夏,安順市舊州鎮浪塘村,清澈見底的邢江河穿村而過,岸堤上的木質棧道蜿蜒曲折。

  村支書嚴勇指向一片開滿美人蕉的花池,“瞧,多清澈,這是通過池子過濾后,排出的生活污水。”每天,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水源源不斷地注入污水溝,進入沉澱池,再相繼通過3個濕地床,借助濕地床上的菖蒲和美人蕉“長袖共舞”進行生態淨化,最后排出汩汩清流。

  “還沒來得及推介就游人如織了,來旅游的人一天比一天多。”村民直呼“萬萬沒想到”,小山村成為城裡人熱門的度假目的地,小山村的尋常土貨,也成了熱銷商品。

  無論是加快發展還是保護生態環境,說到底都是為了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坐擁青山綠水,貴州想方設法讓老百姓共享“生態紅利”“綠色福利”。

  按國家扶貧標准,貴州目前還有貧困人口600多萬人。在全國“11+3”連片特困地區中,貴州涉及武陵山區、烏蒙山區、滇黔桂石漠化區三大片區,覆蓋了65個縣、80.3%的全省面積。

  向貧困發起“總攻”,貴州啟動了扶貧生態移民工程。到2020年之前,將對200萬居住在基本生活條件惡劣地方的貧困群眾實施移民搬遷,確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業、有保障,也讓這些生態脆弱的地區得以休養生息。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27日 05 版)
(責編: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