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羅大鼻子”(民族記憶·你不知道的抗戰故事)

![]() |
羅生特舊照。 |
![]() |
掃描二維碼 |
在新四軍和八路軍山東軍區中活躍著一位醫術高超的外國醫生,他就是被陳毅稱為“活著的白求恩”的奧地利友人羅生特。
羅生特(原名雅各布·羅森費爾德),1903年1月出生,猶太裔奧地利人。1938年,他從維也納大學獲綜合醫學博士學位,已行醫10年。由於受到納粹迫害,他1939年夏流亡到上海。經進步外國記者希伯介紹,1941年3月,羅生特輾轉來到蘇北鹽城新四軍軍部。1949年11月,羅生特返回奧地利,后去以色列探親,不幸於1952年病逝。
為了追尋羅生特在中國的抗日足跡,記者幾經周折,終於叩開了對羅生特頗有研究的解放軍后勤學院學術部研究員李葆定的家門,也揭開了羅生特支援中國抗戰那段動人的故事。
李葆定一邊翻閱研究成果,一邊向記者娓娓道來。
羅大鼻子
1987年秋天,李葆定和馮彩章去羅生特曾經戰斗過的山東省莒南縣調研。認識羅生特的當地老人說,抗戰時,這裡是八路軍山東軍區機關駐地,當時,老百姓都親切地稱呼羅生特為“羅大鼻子”。“羅大鼻子”搶救產婦、治療癌症,他的故事在當地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羅生特不僅醫術精湛,而且對病人一視同仁。當時,老區人民很貧窮,有的病人身上長了虱子,由於客觀條件局限,羅生特在沒有聽診器的情況下,就用耳朵貼在病人胸口聽。很多次,當他准備聽診時,發現病人胸口上有虱子,他就用手捉下來並捻死,繼續用耳朵聽診,老鄉們打心眼裡喜歡這個大鼻子。
李葆定說,羅生特在中共軍隊中服役9年,轉戰三大戰區,即新四軍、山東軍區、東北軍區,是擔任軍隊實際職務最高的西方人,對中國抗戰和中國革命的貢獻應與白求恩齊名,但卻幾乎不為人知。
李葆定還向記者介紹了研究羅生特材料組成員拜訪羅榮桓夫人、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林月琴的情況。
據林月琴回憶:羅生特是泌尿科和婦科專家,陳毅的長子陳昊蘇就是他接生的。戰爭年代,醫療器械匱乏,他就去鎮上用銀器打造了一把銀刮匙,和一套從小號到大號齊全的子宮頸擴張器,用來做人流手術。1943年4月,得知羅榮桓尿血嚴重且查不出病因時,陳毅致電中央,建議羅榮桓到新四軍來,由羅生特給他治病。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在新四軍、山東軍區和進入東北初期,羅生特的職務都是衛生部顧問,曾手術搶救了羅榮桓、曾炳華等多位我軍高級指揮員。在工作之余,他還採訪了劉少奇、陳毅、羅榮桓等我黨多位高級將領,同他們結下了深厚的友誼。由於考慮到他的人身安危,組織上曾多次通知他回到大后方延安,因種種局限,終未成行。1946年下半年,他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第一縱隊(即38軍前身)衛生部長,一直在戰爭的最前線服務傷病員。
特別黨員
據李葆定研究資料顯示:1938年3月,納粹德國佔領了奧地利,上萬名“不可靠分子”被捕,投入集中營。一位35歲的猶太醫生、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人雅各布·羅森費爾德也在其中。1939年夏天,他獲釋出獄,被判終身驅逐出國。
當時,上海是世界上屈指可數的可容許猶太人避難的地方之一。1939年8月,雅各布·羅森費爾德和弟弟以及一名集中營的難友一起來到上海。他在法租界開了一家診所,很快聲名鵲起。
他加入了波蘭籍猶太人希伯領導的一個小組,經常在一起學習馬列主義著作和中共的抗戰主張。曾加入過德國共產黨的希伯,與中共地下黨組織關系密切。他曾以記者身份到皖南新四軍駐地採訪,常常談起這次旅行的見聞。他對新四軍充滿了興趣,表示希望能參加戰地救護。
在希伯的介紹下,經新四軍軍醫處考察,他如願以償,由中共地下黨組織護送去了蘇北。
當時正值皖南事變之后,新四軍剛重新組建,軍部設在江蘇鹽城。1941年3月20日,代軍長陳毅和政委劉少奇在鹽城召開大會,歡迎他的到來。
雅各布·羅森費爾德隻會說德語,唯一能擔任翻譯的是沈其震。他講述了在德國集中營的經歷和來到新四軍的興奮之情,引起了在場人的共鳴。講話不時被掌聲打斷,聽眾們一同高呼“打倒法西斯”“打倒希特勒”等口號。其后,沈其震給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羅生特。
陳毅在致辭中說,八路軍有加拿大和美國共產黨派來的白求恩大夫和印度派來的援華醫療隊,現在新四軍的衛生工作也有了從奧地利來的著名醫生——羅生特博士。“中國的革命和抗日戰爭不是孤立的,全世界正義人士都在聲援我們!”
1942年春天,羅生特提出了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申請。由陳毅和新四軍政治部宣傳部長錢俊瑞做入黨介紹人,經中共華中局批准,他成為一名中共特別黨員。
此后,這個特別黨員一身戎裝,先后參加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服役達9年之久。
客逝異鄉
翻開李葆定厚厚的研究資料,羅生特去世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羅生特提出,奧地利解放了,想回祖國和家人相聚,尋找失散的女友,同時動員舊友來參加新中國建設。中央批准了他的請求。
送別羅生特時,劉少奇說:“當年在鹽城歡迎你,那是在抗日戰爭艱難的敵后﹔今天在天津歡送你,我們已取得了革命的勝利,開始建設新中國。這中間有你很大的功勞。”之后,羅榮桓夫婦將他送上了前往上海的火車。在上海,時任市長陳毅設宴為他餞行。
1949年11月末,羅生特回到奧地利,得知母親已慘死於集中營,弟妹也都逃離了奧地利。他在維也納漂泊無依。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得知昔日的中國戰友們紛紛重上前線,羅生特非常希望能回到中國,但因種種原因沒能如願。
1951年,羅生特決定去以色列投奔弟弟。
到達以色列后,健康每況愈下的他住進了醫院——1948年平津戰役結束后,他曾去北京協和醫院檢查身體,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冠心病、主動脈硬化性心臟病和陳舊性心肌梗塞。
1952年4月22日那天,他情緒很好,晚飯時還唱了歌。但當晚,心臟病發作,驟然去世,沒有留下隻言片語。
2003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協為紀念國際主義戰士羅生特誕辰100周年,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了羅生特生平紀念展覽。同年8月,對外友協將全部展覽資料和羅生特遺物轉贈魯東南革命烈士陵園。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19日 0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