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四華一啟”托起深圳創新發展

本報記者  王  楚  呂紹剛
2015年06月08日04:2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改革是深圳的根,創新是深圳的魂。任何時候都不能忘了根、丟了魂,淪為一座平庸的城市。

  5月21日,深圳市第六屆黨代會上,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表示,未來五年,深圳要解放思想、真抓實干,勇當“四個全面”排頭兵,努力建成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

  事實上,深圳近年來一直堅持將創新作為城市發展的主導戰略。而“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這一宏偉目標,把深圳推向發展新階段。

  創新的主體是人,創新的載體是企業。作為一座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城市,深圳的創新發展,由眾多一流企業托起。改革開放35年來,華為、中興、騰訊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崛起,成為深圳的城市名片,體現深圳的創新特質。

  如今,在深圳創新發展的“百花園”中,我們選取幾朵,以管窺深圳的創新特質。

  華為——

  國際創新的引領者

  趁著間隙,小李猛喝了幾口水,作為華為深圳總部的展廳解說員,每天,他都要接待若干批次的客人。

  “來的有各級領導,有全球的採購商,有媒體記者,有高校學生,也有同行。”小李說,華為著眼的是未來,技術上大約會有5至10年的提前布局期。那些外行看不懂的專業設備,在小李這裡如數家珍。

  按照華為慣例,展廳“隻展示未來,不展示歷史”。所以,人們無法知道,這個1987年注冊資本2.1萬元的小公司,如何變成2014年銷售收入2881.97億元的全球名企。但從一些數據中,卻可窺見一斑。

  目前,華為累計申請中國專利48719件,其他國家專利23917件,共獲得專利授權38825件。截至2014年底,成功提案665件網絡通信核心標准,佔全球1/4,居業界第一。

  “沒有創新,要在高科技行業中生存下去幾乎是不可能的。在這個領域,沒有喘氣的機會,哪怕隻落后一點點,就意味著逐漸死亡。”華為創始人、總裁任正非說。

  因此,華為自創立起,二十年如一日,進行著可謂“馬拉鬆式”的創新投入。2014年,歐盟產業研發排行榜數據顯示,華為的研發投入升至全球第二十六位,較2004年上升了200位。近十年來,華為研發投入共1900億元人民幣。

  在華為人看來,創新,尤其是顛覆式創新不是規劃出來的,而是在有利的環境和條件下生長出來的。

  “在華為,知識是共享的,不怕沒得學,就怕你不想學。我在華為半年參加的培訓比在以前的公司2年加起來還多得多。”陳凱剛雖然是剛跳槽來華為的新人,但他的研發工作內容已經相當於其他許多公司部門經理干的活。

  記者了解到,華為在培訓方面一直是業內典范,不但擁有自己的“華為大學”,近年來,還花了近10億美元顧問費用,從全球的頂級顧問公司獲取行業發展資訊。

  善於培養人,也善於用人,世界的人才都被華為“收入囊中”,並為己所用。華為在全球設立16個研究所,28個聯合創新中心,目標是實現全球比較優勢下資源最佳配置。

  分享是華為價值的核心,要讓創新者分享果實。通過員工持股計劃,華為與員工分享公司創新成長的紅利。同時,華為也注重與客戶分享。以俄羅斯為例,華為雇佣本地員工超過1500人,包括100多位數學家和基礎理論人才。過去幾年,華為在俄羅斯累計採購金額達6.7億美元,納稅1.2億美元,產品服務8000萬人。

  “華為不是偶爾能推出有競爭力產品的公司,而是可持續地推出有競爭力產品和服務的公司。”這句早已成為華為人共識的話,正不斷鞭策它向前,繼續為中國企業國際創新領路。

  華大——

  源頭創新的耕耘者

  家住深圳鹽田區的准媽媽顧蓮萍,經過2個星期的焦急等待,在忐忑中拿到了她的無創產前基因檢測報告,“終於可以睡個安穩覺了。”

  一個月前,她在產檢后被告知寶寶存在“唐氏綜合征”高風險的可能,讓全家陷入了擔憂。“聽說羊水穿刺很危險,猶豫了好久都沒有去進一步檢查確診。”顧蓮萍說,“產前無創基因檢測”的出現,消除了她的顧慮。“隻需抽血便能達到99%以上的准確率,安全又安心。”

  顧蓮萍做的“產前無創基因檢測”,是華大基因研究院推出的服務產品之一。身處深圳東部北山工業區內的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測序與分析中心,基因測序產出能力佔全球半數以上。

  入選2013年全球最具創新力企業50強﹔科學家王俊曾入選《自然》雜志年度全球科學界十大人物﹔累計在《自然》《科學》等發表文章120篇……“那是華大基因,全球的‘基因測序夢工廠’!”周邊的居民說。可誰能想到,就在5年前,這棟樓還是一個舊鞋廠。

  在這片略顯陳舊的廠房裡,數百名工作人員正日復一日地進行著分門別類的基因檢測工作。隻有展廳觸摸屏上滾動著的人與老虎、猴子、猩猩、植物等基因的匹配度,才能讓參觀者認識到它的“高大上”。

  “我理解的創新有三種:漸進式創新、顛覆式創新、根本性創新。”華大基因戰略規劃委員會主任朱岩梅說,華大基因做的是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看似容易,卻是最難的。

  有人說,華大基因所做的工作好比人文科學中的史料整理,許多人不願做,或沒人力做,但做學術時這些史料卻不可或缺。

  這正是華大人的前瞻追求:基因庫就是“未來的石油”,數據存量越多,應用者越多,可開發的應用也就越多。有了“石油”,可以為全球的科學家、科研機構、藥廠、育種企業等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規模大、成本低,生物技術信息集成,構建全球生物技術的綜合大平台,是華大基因的核心競爭力。

  2006年,隨著高通量基因測序儀問世,使測序成本百倍降低的同時,還百倍提升了測序效率。華大基因敏銳地意識到,基因測序大規模商業化時機已成熟,開始探索“為科研機構、制藥公司、育種公司等提供測序和信息分析服務”的商業模式。

  “我們研究一個,成熟一個,就商用一個。”朱岩梅說。據介紹,基因科學前景無限,應用領域涉及農業、醫藥、環境保護、工業等方方面面,是一個尚未完全被開掘的“超級金礦”。

  華強——

  跨界創新的先行者

  “光頭強”“熊大”“熊二”……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一屆文博會上,華強集團分會場儼然是一個“熊出沒”的主題動漫樂園。“熊出沒”動漫舞台劇、快樂的畫筆、有獎問答、人偶互動等主題活動,吸引了大量家長帶著孩子前往感受“文化+科技”的魅力。

  《熊出沒之奪寶熊兵》票房2.5億元,《熊出沒之雪嶺熊風》票房2.88億元。近年,風靡全國的“熊出沒”系列動畫片以及電影,屢破國產動畫票房紀錄,讓華強集團這家與深圳特區同歲的老牌企業倍受矚目。

  “中國文化企業30強”“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十大最具影響力國家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全國文化體制改革工作先進單位”,連年的諸多榮譽,讓人忽略了它其實出身於電子加工制造業。

  “最早我們涉足的是系統集成業務,其實就是個技術加工程的活兒,很辛苦,而且靠天吃飯。隨著時代發展,逼得企業必須轉型。”深圳華強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梁光偉表示。

  “熊出沒”中的熊大有句口頭禪:“俺想到辦法了。”華強人不僅有危機意識,而且有著自己的方法論。

  由於有多年的技術積累,考慮突圍時,首先還是要做自己的技術產品。2000年第二屆高交會,華強就展示了7款產品。同年,一款世界首創的環幕4D影院產品,拿到了美國和委內瑞拉客戶的訂單。這款產品目前已經輸出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

  轉型很偶然,卻又必然,創新的成功對華強是一次極大的鼓舞。暢銷的放映設備,需要更多內容產品的支撐,這倒逼華強也開始考慮內容生產。“文化+科技”的探索,雛形初顯。

  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文化改革大發展大繁榮的號角,在神州大地吹響。華強遇到了行業發展的春天,順勢從做特種電影軟硬件系統,轉型到特種電影內容生產,再到做動漫和電影的后期制作。如今,每年出口特種電影影片超過20部。

  跨界創新,一發不可收拾。《十二生肖總動員》《小雞不好惹》等30多部動畫作品相繼出爐﹔以“熊出沒”系列為代表的原創動漫在央視累計播出分鐘數全國第一,還出口100多個國家和地區,並進入迪斯尼、尼克頻道(Nickelodeon)等國際主流媒體,累計出口15萬分鐘。

  除動漫外,華強文化還是國內唯一具有成套設計、制造、出口大型文化科技主題公園能力的企業。“方特歡樂世界”“方特夢幻王國”品牌已在蕪湖、泰安、青島、沈陽、廈門等多地建成。2010年,華強集團在伊朗建設“方特卡通動漫園”,標志著我國成為繼美國之后第二個大型文化主題公園出口國。

  順勢而為,成為華強多次創新轉型的核心特質,也成為諸多深圳企業面對時代、搶抓市場的發展理念。

  華僑城——

  城市創新的夢想家

  如果深圳沒有華僑城,會怎樣?“那麼深圳就沒有一個好客廳。”如果華僑城不在深圳,會怎樣?“華僑城難有如此大的創造空間。”華僑城相關負責人在記者面前設問自答。

  的確,東部華僑城、世界之窗、錦繡中華民俗村、歡樂谷等已成為深圳旅游的地標,成為深圳市民日常休閑的公共空間,以及彰顯深圳生活品質的“示范生”。

  劉榴大學畢業后,就到錦繡中華民俗村負責物業管理,今年已是第五個年頭。每天,他都要去巡園檢查好多次,兢兢業業,風雨無阻。

  “在外人看來,我的工作很辛苦,園區很大,走一圈下來就要一個多小時。但每個錦繡中華人都深愛這裡,愛我們的工作。這裡的一草一木,都有僑城人的心血。”他說。

  陳女士是錦繡中華的年卡會員,每天傍晚,她都會帶著女兒來園區轉轉呼吸新鮮空氣,而周末,則陪著家人一起到民俗村看展覽和表演。“我的女兒才5歲,就已經能認全所有的少數民族啦。民俗村就是最貼近生活的文化大講堂。”

  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試驗田,深圳要建成創新型現代化國際化城市,追求的不僅有技術革新、經濟發展,還有城市生活品質的提升。

  “華僑城的基本出發點就是做‘優質生活的創想家’。”華僑城相關負責人表示,優質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吸取優秀的文化元素,用文化去提升老百姓的生活品質。

  華僑城做到了:在6平方公裡園區中,有最好的主題公園群落,有“中國最佳主題酒店”群落,有代表人居夢想的生態廣場,有何香凝美術館、華僑城當代藝術中心、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等。

  郭金牛是一名打工詩人,但他的詩歌早已馳名海外享譽世界。去年,郭金牛的詩集《紙上還鄉》就在華僑城創意文化園的舊天堂書店搞了一場朗誦會。全國的詩友匯聚於此,感受文學的“愛與哀愁”。

  人們難以想象,如今的文化名流聚集地,在若干年前,竟還是一個舊工業區。注入文化主題之后,華僑城創意文化園吸引了大批設計、文化和藝術的機構和人才,已經成為深圳最具魅力的創意場。

  從以錦繡中華為代表的第一代靜態微縮景觀型主題公園,以歡樂谷為代表的第二代互動游樂型連鎖主題公園,以東部華僑城為代表的生態旅游度假區,再到以歡樂海岸為代表的最新一代都市娛樂目的地,華僑城贏利模式都來自於創新性、差異性的系列產品,並形成了多種產品形態的組合拳。

  華僑城開創的“體驗經濟”,正從深圳走出,向全國輻射。這些年來,華僑城注冊資本從50萬元擴到35億元,累計開發面積619萬平方米,向北京、上海、成都等地輻射。截至2014年底,華僑城全國大型旅游項目累計接待游客近3億人次。

  “縱觀華僑城的發展史,創新是企業發展永恆的主題,創新是企業永葆活力的源泉。”華僑城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平春說。

  光啟——

  本土創新的未來派

  深圳龍崗,大康河畔,湛藍的天空下,一座設計長度124米、佔地面積超1萬平方米,目前國內最高、華南地區最大的充氣膜結構建筑靜靜佇立。三面環山,俯瞰如飛碟,這就是走在深圳乃至全國探索新型空間服務方面前列的光啟阿波羅基地。

  超級WiFi無線互聯、智能光子、隱身衣、“鋼鐵俠”飛行器、臨近空間技術平台……當站在光啟展廳內,親身體驗著一件件未來感十足的“黑科技”產品時,會讓你覺得,原來科技真的可以讓電影變為現實。

  創業至今,從一個5人的小團隊,發展成擁有3家上市公司和10多家子公司、近700名員工的企業,光啟僅用了5年時間。

  國家863計劃新材料領域主題專家、超材料電磁調制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廣東省十大杰出青年”……作為光啟的創始人,“深二代”劉若鵬的成長軌跡極具深圳特色:讀小學時隨父母來深圳生活,高中畢業被保送至浙江大學,后到美國杜克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2009年,劉若鵬率團隊利用超材料研制出“隱身衣”,標志著超材料首次具備了工程化應用的可能性。該成果刊登在美國《科學》雜志上,轟動了全世界,也點燃了這位“深二代”的創業夢。

  2010年,劉若鵬和團隊成員拒絕了來自美國頂級科研機構的邀請,回國發展屬於中國自己的超材料產業。

  5個人的團隊、20萬元資金,現在來看,劉若鵬和他的小伙伴們就是一群地地道道的“創客”。

  “在中國,隻有深圳會出現光啟這樣的企業。”劉若鵬說。作為廣東省首批引進的海外創新團隊和深圳市“孔雀計劃”團隊,當時的深圳市科協和科工貿信委,專門為劉若鵬組織了一場小型的評審會,為光啟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

  創業之初,建不起實驗室,劉若鵬找到了一棟尚未竣工大樓的地下車庫﹔買不起實驗設備,他就租用別人淘汰的機器﹔沒有資金,他跑遍珠三角的城市向政府和企業尋求“贊助”。

  “在光啟,你能感受到最多的是夢想。”從事3年多特種電磁超材料研究的岳玉濤感慨,在這裡,員工們為了完成一項研究,常常會主動加班到晚上八九點,甚至不惜犧牲周末的時間。“為夢想走到一起的人們,才會永遠充滿激情。”

  5年來,光啟在超材料領域的專利總量已突破2800件,佔該領域近10年申請總量的86%,使中國在超材料領域全球競爭中擁有了絕對優勢。

  在產業化方面,光啟也表現不俗。2012年7月,光啟發起的全球首條超材料中試生產線正式投產,可實現超材料綜合產品年產值約5億元,帶動上下游相關產業規模約50億元。

  今年3月10日早上,當寫著“MAKE WITH SHENZHEN(與深圳共同創造)”的深圳“創客之城”巨幅廣告亮相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時,彰顯的是這座城市與生俱來的創新基因。而這也許又是出現更多劉若鵬的新開始。


  《 人民日報 》( 2015年06月08日 06 版)

(責編:曹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