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念好“山字經” 唱好“林草戲”

雲南高原特色農業風生水起

2015年05月17日02: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本報昆明5月16日電 (記者張帆、徐元鋒)養牛和煉鋼哪個更難?“養牛!”曾經的“鋼鐵老板”,如今在雲南馬龍縣當起“牛倌”的黃鑫回答,“煉鋼把原料投進爐子,調好參數等著‘出水’﹔而母牛‘十月懷胎、一胎一個’,不可能加班。”盡管如此,他還是轉了行,“鋼鐵不好賺錢了,投資農業正當時。”

  黃鑫的雙友牧業公司4年前在馬龍縣“落地”時,縣委常委會上多數人反對,理由很簡單:耗時費力,不如引進見效快的項目。時任縣長賀勇則堅決支持:1998年煙草“雙控(控制面積、控制產量)政策”實施前,馬龍縣靠種煙在曲靖市坐上“第三把交椅”,被人稱作“馬老三”﹔在以資源和重化工論英雄的時期,馬龍跌至曲靖各縣區的倒數﹔如今是綠色發展時代,缺煤少礦的馬龍要想找回自信,還得靠現代農業。

  知易行難,一個窮縣怎麼搞現代農業?馬龍縣盯准了兩條:一是龍頭企業帶動,引進不來就自己培育,幾十萬幾百萬投資不嫌少,讓“地方和企業共同成長”﹔二是黨委政府做好規劃,做好“爭取政策,打破水、路瓶頸”等該干的事。“最最關鍵的是”,賀勇說:“做農業別想‘一口吃個胖子’!”

  利用地處昆明曲靖之間和山好水好的優勢,馬龍縣鉚足了勁發展特色農業和旅游業。4年過去了,馬龍縣幾項經濟指標在曲靖市名列前茅。今年以來,全縣經濟持續向好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同比增加16%。

  “馬老三”的故事,印証了雲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風生水起﹔某種程度上,雲南的產業轉型升級軌跡,又像一個放大了的“馬老三”。

  2011年,雲南省就作出發展高原特色農業的決策。省委書記李紀恆表示,雲南發展現代農業要立足於多樣性資源這個獨特基礎,在穩定糧食生產能力的前提下發展多樣性農業,在“特”字上做文章,下功夫,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打好高原特色農業這張牌。

  山地佔國土面積94%的雲嶺高原,如何推動特色農業現代化?雲南省農業廳張玉明廳長一口氣概括出了“八個轉變”:生產目的由“吃飽”轉向“吃好”﹔農業功能由“自給”轉向“外銷”﹔產業鏈條由“重生產”轉向“產銷一體”﹔經營主體由“單家獨戶”轉向“市場主體”﹔農業投入由“財政拿錢”轉向“多元融資”……最近3年,雲南農業總產值、農業增加值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均超過三成。

  目前,國內外工商資本紛紛“搶灘”雲南農業,雲嶺高原成為“投資窪地”。基地種植、“觸電”銷售、冷鏈運輸等現代農業方式,讓雲南農產品走出大山,也走出“汽車拉不了、火車拉不夠”的尷尬。風生水起的雲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正成為人們眼裡另一個“印象雲南”。

  (相關報道見第二版)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7日 01 版)

(責編:耿聰、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