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西藏自治區創新工作方式,努力改善民生,促進民族和諧

高原盛開團結花

本報記者 陳沸宇 韓俊杰 扎西
2015年05月14日05:3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在鬆贊干布的故鄉拉薩墨竹工卡縣赤康村,村民德慶家的餐桌上,既有藏族傳統的糌粑、酥油茶,也有漢族特色的炒菜和米飯,因為他們家有一個漢族的女婿。德慶家的女婿、扎西家的媳婦……村裡人已習慣這樣稱呼村裡的漢族人。從文成公主進藏起,藏族、漢族就在赤康村交往交融,代代相傳。如今,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漢、回、門巴、珞巴等民族和睦相處、親如一家,共同為美好的未來而奮斗。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深邃的戰略眼光,科學謀劃民族工作,作出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作為少數民族佔人口比例最高的自治區——西藏,深入貫徹新時期黨的民族政策,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把西藏建成民族團結典范的重要指示,努力創建民族團結模范區,讓民族團結之花盛開在高原的每一個角落……

  堅定方向 勇於創新

  “長期、全面、細致、扎實地工作,重在平時,重在交心”

  記者在浪卡子縣阿扎鄉了解到,該鄉領導班子5人,分別來自藏、漢、苗等民族,這些干部們深有感觸地說:這裡民族眾多,村與村之間居住很分散,發展任務較重。但經濟社會發展的前提是搞好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否則得不償失。談起對民族團結工作的切身感受,他們說:“長期、全面、細致、扎實地工作,重在平時,重在交心。”

  西藏全區317萬人口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佔95.74%。根據這一特殊區情,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從戰略和全局的高度把民族團結納入西藏改革發展穩定全局。

  去年底,西藏自治區出台了《關於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的實施意見》,明確提出做好民族團結工作的“四同”“五不忘”。通過自治區、地(市)、縣(市、區)、鄉鎮(街道)四級聯動,構建起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有關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機制。西藏自治區黨委書記陳全國提出:“全區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堅持把做好民族工作作為重大政治責任,始終放在心上,牢牢抓在手上,作為一條生命線貫穿改革發展穩定各個方面。”

  西藏成立由黨政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民族工作領導小組和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創建評選領導小組,評選表彰先進典型,以不同民族黨員之間、不同黨員和群眾之間結對等為主要內容的“兩結對、三連心、四懇談、五解難”,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黨員先鋒行”活動,加強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區、園)建設。

  “我既是享受國務院津貼的女研究員,又是全國勞模。這是因為中央及自治區為像我一樣的女同志創造了好的平台。”西藏自治區畜牧獸醫研究所副所長色珠介紹說,她所在的研究所共有18位研究人員,包括她本人在內,有10位都是中級職稱的女研究員,而藏族就有8位。

  西藏著力抓好民族干部人才隊伍建設,為全區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和長治久安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和人才支撐。全區74個縣(市、區)黨政一把手中有80多名藏族干部,在全區干部隊伍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干部比例佔到了70.95%。西藏深入實施西藏少數民族專業技術人才特殊培養工程,多層次、多形式培訓各類人才6萬余人次,全區少數民族專業人才達74%以上。

  宣傳教育 久久為功

  “各族群眾互幫互助,真正實現了各民族水乳交融”

  位於茶馬古道上的昌都市洛隆縣孜托鎮,一些村民家中至今還保留著過春節、藏歷年時制作鍋盔的習俗,而這一習俗來源於陝西漢中地區。孜托鎮干部羅追深有感觸地說,雖然茶馬古道已成為歷史,但各民族交流交融、團結友善的傳統不能忘。近年來,孜托鎮組織漢族干部穿藏裝、跳藏舞、唱藏歌,“各族群眾互幫互助,真正實現了各民族水乳交融”。

  西藏自治區始終把加強民族團結教育作為維護民族團結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全過程。

  自2012年開始,西藏自治區、地(市)、縣(市、區)每年度進行一次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創建評選活動,增強民族團結的自豪感、光榮感,已表彰民族團結模范集體3005個、先進個人4218個,營造出人人爭當民族團結模范、人人為民族團結作貢獻的濃厚氛圍。

  西藏自治區還抓住“3·28”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全區民族團結教育月、國慶節、西藏和平解放等重大節慶節點,充分利用西藏博物館、軍史館、江孜抗英遺址、中央駐藏大臣衙門遺址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深入開展 “中國夢”主題教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新舊西藏對比”教育、反分裂斗爭教育等,推進民族團結教育進機關、進鄉村、進社區、進學校、進寺廟。

  許多干部職工是西藏民族團結的踐行者。2001年,湖北省第三批援藏干部羅丹青領養了藏族女兒德吉曲珍,此后十三年如一日資助她上完初中、高中和大學。去年,德吉曲珍從武漢理工大學畢業,在爸爸羅丹青的支持下回到西藏建設家鄉。16年前的冬天,西藏自治區福利院雙目失聰且無耳廓的漢族孤兒知飛迎來了他的藏族媽媽德慶曲珍。這位西藏自治區統計局女干部將他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子。知飛在北京接受了兩次手術,現在在一所職業技術學校學習雕刻……

  民生優先 富民興邊

  “過去最富有的珞巴人也沒有現在的一般村民富”

  往年,拉薩市城關區安居小區拉巴次仁一家都要早早買好煤炭或者牛糞准備過冬,但去年冬天他們家再也不需要這麼麻煩。歷時2年多的拉薩市供暖工程讓10.5萬戶居民過上了“暖冬”,基本實現了供暖全覆蓋,徹底結束了祖祖輩輩靠燒牛糞取暖的歷史。除取暖外,居民還可以用天然氣做飯、洗澡,生活成本大幅度降低。

  在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克鬆村,村民達瓦次仁告別了昔日的土坯房,搬進兩層新樓房,政府還出資為他家修建了沼氣池。全區已基本完成46.03萬戶農牧民安居工程,230多萬農牧民搬進了漂亮舒適的新居。自治區還大力實施水、電、路、氣、訊、郵政、廣播電視、農家書屋、優美環境“八到農家”工程,一個個優美的藏式村如璀璨的珍珠般散落在高原大地。

  民生優先,民生至重。近年來,西藏緊緊抓住民生這一根本,大力實施民生先行戰略,把全年7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於民生,自2012年開始每年辦好利民惠民、利寺惠僧“十件實事”,著力解決好各族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全區城鄉居民幸福指數不斷提高。

  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林芝地區墨脫縣門巴族代表白瑪曲珍告訴記者,墨脫縣已結束了全國最后一個不通公路縣的歷史。她所在的巴登則村以前去縣裡要走一整天,現在隻需要2個多小時。“全村戶戶都用上了自來水、通了電和互聯網,家家都有了電視機、洗衣機、手機。”南伊珞巴民族鄉成為林芝米林縣富裕鄉鎮,人均年收入已經超過萬元。瓊林村80余歲的達果老人逢人便講:“過去最富有的珞巴人也沒有現在的一般村民富。”近年來,西藏先后投入資金11.4億元,實施興邊富民項目1621個,有力推動了邊境地區和人口較少民族聚居區經濟社會發展。

  西藏教育、衛生等民生領域也是亮點頻現:在全國第一個實現15年免費教育,年生均補助標准提高到3000元﹔以免費醫療為基礎的農牧區醫療制度覆蓋全體農牧民,在全國率先實現城鄉居民免費健康體檢﹔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和社會救助體系基本建立,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72%,全區5900多名孤兒也已得到了有效救助……

  和睦相處 和諧幸福

  “誰要想破壞民族團結,我們堅決不答應”

  前些日子,拉薩市城關區金珠西路八一社區的薄金清家迎來了他的苗族孫媳婦,這位新成員的到來讓老薄家的民族成分達到4個。薄是漢族,其妻中巴桑是藏族,他們小女兒的丈夫馬吾德則是回族。以往他們一家每年要過三次新年:春節、藏歷新年、古爾邦節,今年則計劃要過四個新年了。薄金清說,要讓不同民族組成的家庭更和睦,關鍵是要相互尊重不同的信仰和習俗。

  尊重不同的宗教,筑牢了雪域民族團結的感情基礎。西藏唯一的天主教堂坐落在昌都地區芒康縣鹽井村。目前,這個900多人的村裡有650余人信奉天主教,其余人信仰藏傳佛教。村裡唯一的藏族神父魯仁第已在這裡工作多年。該村村民瑪仁家中傳統的藏式大廳裡,一邊挂著耶穌像,一邊供著佛位,一家人各敬各的神,各去各的教堂和寺廟,互不沖突。“夜晚,我們與阿爸一起做彌撒。早晨,我們在阿媽的誦讀佛經聲中蘇醒……”瑪仁說,雖然信仰不同,可一家人的生活幸福和諧。

  在拉薩,每天清早,當大昭寺內響起庄嚴的法號時,身著紅色袈裟的喇嘛們便齊聲誦讀佛典。而此時在一公裡外的拉薩清真寺內,穆斯林們正在大殿內向真主禱告……這一和諧而美妙的場景,令無數中外游客贊嘆不已、銘記於心。

  每年9月17日,是拉薩市設立的“民族團結日”。每到這天,拉薩市城關區吉日街民族團結大院的居民們都會聚在一起吃“民族團結飯”、跳“民族團結舞”。該院居住著藏、漢、回、白族等居民。盡管生活習俗不同、語言不同,但多年來,大家相互尊重、和睦相處。吉日大院居民還自發組織起志願者服務隊,定期為大院裡的老年人和留守兒童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基地”稱號的拉薩市城關區扎細社區,居住著3573名藏、漢、回等各民族群眾,人均年收入達到5萬多元。社區居委會老書記索朗巴珠說,社區發展最給力的條件,就是藏、漢、回各民族相互團結、互相幫助。誰要想破壞團結,我們堅決不答應!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14日 06 版)

(責編:曹昆、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