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起,海南中部生態核心保護區取消GDP考核,瓊中農民增收卻變快了
不拼GDP,科學謀發展(美麗中國·調查)

![]() |
圖為什寒村美景。 |
核心閱讀
作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需要找到一條適合自身的發展之路﹔地處生態核心保護區,瓊中縣不拼發展速度,而是優化發展思路,立足生態求發展。如今,在GDP考核全面取消的情況下,瓊中農民增收卻變快了。
到海南,深呼吸。
有人問:海南哪裡空氣最好?很多瓊中人可能會說:瓊中。
的確,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位於海南中部生態核心保護區,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52座、大小河溪有241條。生態雖好,但因位於大山深處,長期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如何脫貧致富,一直是瓊中人民最迫切的願望。
為了增綠護綠,2014年起,海南中部生態核心保護區全面取消了GDP考核。但瓊中人卻發現:雖然GDP考核取消了,農民增收卻變快了。
不比GDP,以產業結構轉變拼發展
其實,在當地農民的切實感受中,瓊中的發展早就開始了。2010年、2011年、2012年瓊中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為3341元、4383元、5546元,同比增長分別為23.3%、31.2%、26.5%,增長幅度連續3年居海南首位。但作為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卻總是免不了這樣的尷尬:全省經濟指數排名時名次倒數。原因是什麼?
原來在GDP排名中,農民增收隻佔一小部分。能快速拉動經濟的固定資產投入、工業增加值和土地財政,對於長期道路交通等基礎設施不發達、欠賬較多且又是生態核心保護區的瓊中來說,恰恰不是長項。對於GDP排名,縣委書記孫喆很糾結:不發展,對老百姓不負責任﹔百姓生活不改善,難免會破壞生態。但亂發展,破壞了生態,是對子孫后代不負責任。
2014年起,海南中部生態核心保護區全面取消GDP考核。有人開玩笑:“這下可以鬆口氣了吧?”孫喆卻說:“GDP不排名了,我們更要拼發展!”
不比GDP,怎樣謀發展?
“比GDP,比的是發展速度。不比GDP,考的是發展思路。”干部黎大輝指出。孫喆認為,瓊中林多、田少、生態好,土地財政不可靠,“要拼結構,拼一、三產效益,拼農民增收”。依托海南中部綠色崛起試驗示范區發展戰略,以“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為總體思路和“一心一園一帶八區”為總體發展布局,做強生態旅游業、提升綠色農業、做優綠色工業,加快產業的優化升級。
徹底放棄了對土地財政、工業增加值的幻想,瓊中的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相對於2011年,2014年農旅結合的第三產業提升了約8個百分點。全縣旅游收入首次突破億元大關,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民收入增長幅度排名全省第一,比全省平均水平(12.6%)高4.2個百分點,高出責任目標(15%)1.8個百分點。
同時,農業專家入駐,綠橙、石斛、南藥益智等高附加值作物,不僅綠了山頭,也讓農民的荷包鼓了起來。依托桑林養蠶,成為家家戶戶都歡迎的“綠色產業”。
在海南苗語裡,山,叫做金。在瓊中,人們發現,山,真的變成了金。
最窮變最美,再也不“砍山”
走進營城紅雲湖農家樂,記者驚訝地發現:這個農家樂投資居然過億元,100多間客房、可容納580人的會議室。而在一個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裡建這麼大的農家樂,有人來嗎?農家樂的經營者笑了,“周六周日這裡都住不下,正打算擴大規模哩”。
人從哪裡來?瓊中縣委宣傳部部長林美介紹,從特色旅游裡來。瓊中重點發展以“奔格內”(黎語:到這裡)為特色的鄉村旅游,鄉村旅游正在向農旅結合的產業化發展道路邁進,找到了環保與發展兼容的模式。
鄉村旅游,到底能帶來多大效益?
在瓊中,旅游產品正在整合中細分化發展:圍繞地理優勢,吸引騎行、露營、登山俱樂部在這裡組織開展活動﹔圍繞“三月三”黎苗文化節,將會有“浪漫三月三”萌寵帳篷狂歡大會等有特點的旅游項目入駐……
在“互聯網+”的時代,農產品也有了新的出路。鐵皮石斛、蜂蜜、靈芝和雞血藤等土特產不出村就成了搶手貨,游客們“淘”得開心,村民自然也笑得合不攏嘴。旅游公司推出“山珍”系列農特產品,將這些土特產統一包裝,線上線下結合,實現統一定價銷售,並將20%的銷售提成和銷量獎勵返還給村民。
以什寒村為例,2009年前,村裡人均收入不到1000元,是個地地道道的貧困村。護林員李政富說:“最窮那幾年,人們一片片地砍山,攔都攔不住。砍了種橡膠,或者干脆就養豬。”然而,橡膠成熟期長,村裡離城裡遠,豬也不好賣。山砍禿了,養豬污染了水源,日子反而越發難過。
2009年起,縣政府先后整合各類涉農資金2000多萬元,投入什寒村的景觀景點、文化廣場、游客咨詢中心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改造,為這個天生麗質的村庄梳妝打扮。在現有資源的基礎上,堅持居民零動遷、生態零破壞、環境零污染,最大限度地保留村庄原有的田園風光和黎苗文化。除了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還負責編制鄉村旅游規劃、設計旅游路線、優化發展環境和招商引資等。
什寒村村民李猛,將家裡空余的一間房改成民宿,由旅游公司出資幫忙裝修,平時的經營收入60%歸自己,35%歸公司作為旅游管理資金用來支付保潔、環境養護等費用,5%歸村集體。據介紹,目前全村100戶農戶全部不同程度參與到了鄉村旅游的建設經營管理中,兩年多來,旅游產業帶來的收入達650多萬元。
到了2014年,什寒村村民人均純收入近8000元,“再有誰提砍山,村民就跟誰急”。
招商變選商,探索生態型發展
今年,瓊中有件大事:屯瓊高速公路5月將建成通車。而在2014年,就有商家挺進中部山區,搶先在高速公路開通前落戶瓊中。
面對賓客盈門的客商,瓊中由招商變選商。瓊中堅持“科學選項、冷靜招商”,立足資源和產業優勢,統籌規劃,以畝產效益論英雄,以環保、投資、稅收、就業等作為優選項目的標准。2014年上半年,瓊中在眾多項目中隻簽下7個項目,涉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旅游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環保、綠色產業等行業,協議投資金額約98億元。
瓊中選擇項目,一要符合環保,二要符合規劃。
自2014年以來,瓊中共接待客商150多批,約700人次,是近年來接待客商最多的一年。然而,在眾多客商中,瓊中並不急於簽約,而是經過考察、篩選之后再簽約引進。2014年,瓊中在眾多項目中,隻簽訂項目協議14個,合同投資金額444.64億元,涉及基礎設施配套建設、旅游綜合開發、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環保、綠色產業等行業。新進項目沒有一個是能耗高、污染重的工業項目。
瓊中招商服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下半年,海口一家大型家居企業看中瓊中發展機遇,多次表達意願,想在瓊中縣城周邊建一個80至100畝的家居建材交易市場。但考慮到該項目的投資規模和項目佔地面積大,和瓊中人口、社會需求以及新城區規劃均不相符,最后中止與該項目的洽談。
“婉拒送上門的不利於環保的投資項目,這種情況在瓊中一直有。”瓊中縣旅游委主任鄧開揚說,瓊中處於海南生態核心保護區,作為欠發達、欠開發地區,加快發展,離不開擴大開放,但並不是什麼項目都引進來發展,必須是在保護環境的前提下進行開發才行。招商引資的方向多為生態、旅游、綠色等產業。
立足生態的發展模式,就這樣和這裡的經濟一樣,慢慢地成長起來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7日 16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