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誰在種糧,怎麼種糧(春耕探行(上)·“雙重擠壓”下的農業出路)

——來自河北邯鄲小麥產區的調查

本報記者 馮 華
2015年04月12日02:40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編者按:一年之計在於春。然而,有多少人了解春耕大忙、糧食生產背后的故事?

  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現實:農業生產成本上升,主要農產品價格頂到“天花板”,在“雙重擠壓”下“誰來種地”問題日益凸顯。靠留守老人,一家三五畝地,怎麼端起13億人的飯碗?

  這是一個無法回避的挑戰:在 “十一連豐”背后,糧食增長速度趕不上需求增速,糧食安全遠不能輕言過關。一項研究顯示,城鎮化進程每年帶來的糧食需求增長約10億公斤。今后糧食安全怎麼保?

  春耕時節,我們走進希望的田野,透過農業的新變化新挑戰,探尋新時期農業出路。

  

  三分村的新變化:

  過半勞力外出打工,合作社種了近七成的地,成本節約10%—20%

  小北汪三分村,河北邯鄲永年縣的一個普通村庄。清明一過,麥田裡就忙碌起來。

  450戶人家,2000多畝耕地,現在村裡誰在種地?

  “大部分都流轉給合作社了。”村支書郝建鋼說,華翔糧食專業合作社流轉了1360畝地,還有三四戶種糧大戶規模三五十畝,剩下的是農民分散種植。

  和不少農村一樣,三分村1700多人中,外出打工的近800人。“相比打工,種地太不劃算了。”郝建鋼說,現在小麥每斤賣1.2元,這個價不低了!一畝地的成本,種子、肥料、澆地,要投入550元,算下來一畝小麥純收入隻有600多元。而在外打工月收入兩三千元,有技術的,一個月能上1萬元。

  “種地的就剩‘老兩口’了。”63歲的郝紅洋說:“俺家12畝地,村東頭的8畝流轉出去了,一畝地租金800元。村西頭的4畝地自己種,但也跟合作社簽了合同,統一供種、供肥,收獲后賣給合作社,每斤比市場價格還要高一毛錢。”

  華翔合作社理事長是37歲的郝科向。合作社3年前成立,目前已流轉土地3000畝,還托管了周邊七八千畝耕地。

  這麼多地怎麼種?

  郝科向介紹,合作社下設5個生產小組,生產資料管理中心、供應中心、田間管理大隊、農機小組和植保小組,專業分工、各司其職。規模顯優勢,農資統一採購,價格能便宜10%—15%,農機、植保等成本也比普通農戶低20%以上,比如耕種收一體化機作業80元/畝,而農民成本是140元/畝﹔機收35元/畝,農民是60元/畝。另外,合作社種的是種子田,收購價還能高10%左右。

  合作社一年兩季小麥、玉米種下來,刨去分紅和管理費用,去年盈余30萬元。

  邯鄲市農業局副局長李春波說,三分村的新變化反映出一個趨勢,分散種植正向新型經營主體集中。調研顯示,按普通農戶戶均6畝地計算,一年兩季種植小麥和玉米,每年最多收入萬把塊錢,這很難留住一些有能力、有機會外出打工的農民。如果是規模經營戶,按照200畝計算,夫妻兩個年收入在10萬元左右,這還是很有吸引力的。目前全市土地流轉面積達205.8萬畝,流轉率達到23.2%。

  大田裡的“新武器”:

  節水灌溉、深鬆深施機械落戶,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

  永年縣劉營村種糧大戶劉軍的的麥田裡,一排排移動式噴灌設備正向四周噴射,霧蒙蒙的水滴均勻噴洒到綠油油的麥田裡。“以前澆地大水漫灌,一天才能澆6畝。現在一個噴頭轉個圈就是30米,一組10個噴頭能澆10來畝地,不僅省了人工,還省了一半用水量。”劉軍的說,其實這種設備費用並不高,攤到每畝40多元,但普通農戶卻很少使用。

  “你看這地塊兒,都是整片整片連起來的,普通農戶就三五畝地,不成規模,咋使用?”劉軍的說,原來家家戶戶分散種田,田間是大壟套小壟,現在把壟全平整掉了,不僅便於機械化耕種,還增加了土地,“3個大壟就有一畝地!”

  另一片地頭上,一台拖拉機正“突突突”地作業。“春管最重要的就是澆水和追肥,這是化肥深施機,一趟管好幾畝地,肥料撒得又勻又精准,一天下來能作業130多畝地。”劉軍的說,他在劉營村流轉了600畝土地,用農機追肥幾天就弄完了,要是人工追肥的話,一個人一天最多播3畝地。

  李春波介紹,邯鄲在河北率先建成了“噸糧市”,目前正向“超噸糧市”邁進。“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引導300個糧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參與高產創建,確保各項關鍵增產技術落到實處。”

  邯鄲市農技推廣站站長段美生說,相比普通農民,規模種糧戶對節水灌溉、配方施肥等新技術應用更快。去年全市小麥深鬆耕面積達到441萬畝,深鬆耕率達到77%,促進根系深扎10多厘米。現在小麥已基本實現機械化作業,玉米機播達到90%以上,高標准小麥示范方平均畝產596公斤。

  服務更便利。在大北汪鎮上的起芳農資批發部裡,負責人靳孜鵬說:“今年農資價格普遍下降,肥料比去年便宜10元,地膜一捆也便宜了10元。現在賣農資,抓不住大戶就沒法干了。我這裡一半的農資都是賣給大戶的,他們打個電話我就把肥料送到地頭,每袋還給5—10元的返利。”

  新型主體的成長煩惱:

  貸款、倉儲、晒場面臨難題,盼更有針對性扶持政策

  新型主體也面臨成長煩惱。

  劉軍的說,這5年他流轉的土地面積一年比一年多,從100畝到300畝,再到2600畝,“基本是上年賺的錢都投入到下一年,尤其是每年春耕、夏收前,資金缺口是最大難題。俺這些年能貸到的錢五個手指頭都能數清,最多一次是郵政給俺貸的20萬元。”

  倉儲、晒場難也是不少大戶普遍反映的問題。“小麥收獲后可以直接賣掉,玉米必須經過20天的晾晒才行。一畝地1500斤玉米,幾百畝地就是幾十萬斤的玉米,每年的晾晒都是大難題。”劉漢鄉劉備村的武彥平說,這兩年還有不少農民想把土地流轉給他種,但他不敢接。“照我現在的種植管理水平,再多種幾百畝地沒問題,可是收獲晾晒成了發展的瓶頸。”

  “有一年400畝的玉米沒地方放,借了村裡小學的操場晒玉米,沒想到連著下了7天雨,下面的玉米都長芽了,隻好都扔了。”郝科向說,這兩年他們都琢磨著上玉米烘干機,“聽說烘一斤玉米的成本隻增加5分錢,但一台烘干機價格可高了,要200多萬元,單靠我們自己可投不起。再說,場地的問題也還是不好解決。”

  永年縣農業局副局長趙建彬告訴記者,如果產后的烘干、倉儲能跟上,農民的種糧效益將大大提升。“玉米剛收的時候是1.3元/斤,后期價格慢慢回落,大約1元/斤。要是有了烘干設備,玉米收獲后就能賣掉,既減少了損耗,每畝至少能多收入兩三百元。”

  郝科向還有另一重煩惱,“我們隻賺了種糧這個環節的利潤,要是能把產業鏈延長,賺取的利潤更多。”郝科向做了不少嘗試,他想把有特色的黑小麥、黑綠豆等加工成商品,直接銷售。但申請商標就花了一年多,進超市又要交納不菲的櫃台費。“我們還和一家大食品企業談過合作,但人家要求一年8個月的供貨期,一天5萬斤的供貨量。大約需要建1萬—2萬畝的黑小麥種植基地,這可不是我們合作社能辦成的事兒,還需要政府支持引導。”

  

  視覺統籌: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12日 09 版)
(責編:白宇、劉軍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