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

尹蔚民
2015年04月09日04:03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意見》,系統闡述了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重大意義、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和政策措施,是指導新時期勞動關系工作的綱領性文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努力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經濟、政治和社會意義十分重大而深遠。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中央精神,扎實推進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

  我國勞動關系的性質和特點

  正確認識我國勞動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一定社會的勞動關系,是由所在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決定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勞動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但是,這種變化沒有改變我國工人階級和勞動者國家和社會的主人的地位,沒有改變我國勞動關系的社會主義性質。勞動關系雙方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勞動關系領域存在的一些矛盾,是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具體利益差別的矛盾,屬於人民內部矛盾。我國勞動關系的性質決定了在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過程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把遵循勞動關系一般規律與適應我國根本政治制度、基本經濟制度等具體國情結合起來,不斷完善“勞企兩利”的勞動關系政策和制度,通過加強勞動關系雙方的合作、協商、協調和依法調處來預防化解矛盾。

  准確把握我國勞動關系的多樣性特點。我國企業數量眾多,不同所有制企業、不同規模企業以及不同用工方式並存,直接決定了勞動關系的多樣性。一是不同所有制形式和組織形式的企業之間勞動關系具有多樣性,尤其是以互聯網為依托的電子商務等新型業態、新型經營模式快速發展,對勞動關系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戰。二是不同規模企業之間勞動關系具有多樣性,特別是小微企業的生產經營特點和勞動用工管理水平與大中型企業存在差異,勞動關系矛盾比較突出,需要採取差別化的勞動關系協調方式。三是不同用工方式的勞動關系具有多樣性,既有直接用工又有勞務派遣用工,既有全日制用工又有非全日制用工,既有長期用工又有臨時用工,不同用工方式的勞動者在企業的實際地位及其利益訴求存在較大差別。我國勞動關系的多樣性要求我們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增強勞動關系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准確把握我國勞動關系的復雜性特點。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從計劃經濟體制發展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種變化對勞動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是影響勞動關系的因素復雜多變。在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全球化等因素相互作用與疊加影響下,我國勞動關系始終處於快速動態變化過程中,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二是勞動者的訴求日益多元。勞動者的維權意識逐步增強,不僅更加關注法定權益的實現,而且要求增加工資和改善勞動條件、共享發展成果的願望更加強烈,權利訴求和利益訴求同時出現。三是勞動關系矛盾日趨復雜。計劃體制改革過程中的歷史遺留問題與市場經濟條件下新出現的矛盾相互交織,個別權利爭議大量存在與集體利益爭議逐漸增多同時並存,勞動關系問題與其他經濟社會問題相互關聯、互相影響,增加了勞動關系矛盾的處理難度。我國勞動關系的復雜性決定了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需要綜合治理、持續發力、久久為功。

  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主要任務

  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總的任務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強調整勞動關系的法律、體制、制度、機制和能力建設,實現勞動用工更加規范,職工工資合理增長,勞動條件不斷改善,職工安全健康得到切實保障,社會保險全面覆蓋,人文關懷日益加強,有效預防和化解勞動關系矛盾,建立規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共贏、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要堅持以人為本,把解決廣大職工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他們的根本權益,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依法構建,將勞動關系的建立、運行、監督、調處的全過程納入法制化軌道,發揮法治在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中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堅持共建共享,統籌處理好促進企業發展和維護職工權益的關系,推動企業與職工協商共事、機制共建、效益共創、利益共享。堅持改革創新,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不斷探究我國勞動關系的規律和特點,推進具有中國特色的勞動關系工作理論、體制、制度、機制和方法創新。

  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具體任務,一是依法保障職工基本權益,通過加強勞動關系立法、完善勞動標准、嚴格監督執法,切實保障職工的勞動報酬、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護、社會保險等基本權益。二是健全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完善並全面實行勞動合同制度,創新並推行具有中國特色的集體協商制度,健全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三是健全勞動關系矛盾調處機制,進一步加強基層專業性勞動爭議調解組織建設,完善勞動爭議調解制度,健全調解聯動工作體系,完善仲裁辦案制度﹔深化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體制改革,加強勞動保障監察機構建設,健全勞動保障監察制度,完善多部門綜合治理和監察執法與刑事司法聯動機制﹔建立勞動關系群體性糾紛動態監測預警制度和多部門參與的群體性事件應急聯動處置機制。四是營造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良好環境,加強對職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職工理性合法表達利益訴求﹔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導企業經營者積極履行社會責任﹔加強和改進政府的管理服務,進一步減輕企業負擔,促進企業健康發展。

  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基本要求

  完善工作格局。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涉及方方面面,必須堅持系統治理思想,充分發揮黨委領導和政府主導作用,加強與社會各方的協調配合,加快健全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企業和職工參與、法治保障的工作體制,形成黨政力量、群團力量、企業力量和社會力量合力構建的工作格局。各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作為政府主管勞動關系的職能部門,在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中要積極作為,認真履行調查研究、決策咨詢、統籌協調、指導服務、檢查督促、監察執法和爭議調處等職責。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切實加強各級勞動關系機構隊伍建設。

  堅持法治思維。把法治要求落實到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的各項工作中,堅持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預防化解勞動關系矛盾。加強勞動關系領域立法工作,按照急用先立的要求,加快完善有關法律法規,做到有法可依。加大普法宣傳力度,不斷增強廣大企業和職工的守法意識。加強行政執法和法律監督,促進各項法律法規貫徹實施,實現勞動關系依法治理。

  增強創新意識。構建中國特色和諧勞動關系是一項開創性的事業,需要立足我國國情,借鑒國際經驗,積極改革創新,勇於打破思維定式,堅持問題導向,不斷破解勞動關系工作中的體制機制障礙。要鼓勵基層大膽探索、敢於實踐,積極尋求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新舉措新辦法,及時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大力推進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綜合試驗區建設,為全面深化勞動關系領域改革創造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培育和諧文化。充分利用各類新聞媒體,大力宣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大意義,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和勞動保障法律法規,宣傳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先進典型,形成正確輿論導向和強大輿論聲勢,營造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和參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良好氛圍。要把和諧勞動關系創建活動作為構建和諧勞動關系的重要載體,引導企業和職工樹立利益共同體意識,培育合作共贏、共謀發展理念,推動形成企業關愛職工、職工奉獻企業的良好局面。

  (作者為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09日 12 版)
(責編:袁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