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力創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閩海踏浪 絲路花開

本報記者  余清楚  趙  鵬
2015年03月19日04:47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人隨開放踏浪來

  業興兩利伴潮生

  龔涼紅是因為海,而見識了整個世界。

  22年前,作為全國第一代自主擇業者的她,畢業一年后,一路向東,走出峨眉山來到福建福州的福清市,進到了剛創辦5年、當時中國第十九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開發區中的冠捷科技集團。而這家來自印尼華人林氏家族投資創辦的企業,在今天已成長為全球生產液晶顯示器第一、液晶電視機第三的國際巨頭,也恰恰緣於當初它踏海而來、移師故鄉的決定。

  林氏家族的祖籍是福清,加之時任福州市主要領導的熱情相邀、甚至親自到北京幫助申請企業出口配額,於是在1990年冠捷才最終確定落戶融僑——至今也是唯一以“僑”命名的國家級開發區(融是福清的簡稱)。而生產的顯示器產品,無論是產量還是名氣,在當時全球的排名都名不見經傳。

  就像從來沒想到自己會與海結緣一樣,龔涼紅也想不到,短短3年,冠捷便達到百萬台級生產規模,產品七成出口全球,一躍進入世界前列。“隻有國家的快速發展,才是企業快速發展的最大保障和支撐。”1999年,中國入世前夜。隨著企業生產與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作為一家外向型企業,與國家計劃經濟時代下傳統出口體制管理的矛盾,讓當時負責集團產品進出口的龔涼紅感受到了巨大壓力。

  “扛著一麻袋資料去報關,從半夜三更起就坐等驗貨。”焦頭爛額時,當地海關部門主動登門與他們商量探索實施電子聯網監管措施,以幫助企業強化源頭管理。“國家機關主動調整自己行政方式,適應企業向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升級,這可真讓我們沒想到。”經過幾個月的磨合,以往為了等原料驗關而不得不屢屢停下整個生產線的情況,再也不見了。

  2000年,中國成功入世。這一年,冠捷首次登頂顯示器全球產量第一!並從此牢牢佔據此位。

  無獨有偶。出生於閩南南安、插隊於閩中大田、上世紀70年代去了香港、從貨倉搬運工逐步成為工廠經營者的林樹哲,憑著敏銳的嗅覺,1980年在董事會上毅然提議回鄉投資。3個月后,南豐針織廠在南安官橋落地生根,時任省委書記項南譽之為“閩南第一枝報春花”。

  一枝獨秀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伴隨著冠捷集團的迅猛發展,它所牽引的上下游企業60余家,也紛紛到福州的融僑、馬尾等地落戶。而冠捷在全球已設有十大生產制造基地、七大銷售中心及兩大研發中心。2014年,集團及其連鎖企業產值超過400億元,佔到整個福清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而由南豐針織廠起家的南益集團旗下又誕生出40多家“南”字號企業,遍布閩、贛、粵、桂、魯、皖、鄂等地,年產值達數十億元,員工數萬人。

  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和發祥地,絲路亦是僑路。至今,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僑華人超過1000萬人,其中80%集中在東南亞,台灣同胞中祖籍福建的佔80%。“福建具有濃厚的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底蘊,這不僅是福建重要的文化品牌,同時也成為沿線國家和地區共同的歷史記憶。”福建省委書記尤權表示。

  匯納百川成一海

  育得千樹惠眾鄰

  林佔熺是因為一株“草”,成為了巴布亞新幾內亞這個太平洋島國的傳奇人物。

  老林是福建省農林大學的一名研究員,他研究的對象是“草”。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老林就發現自然界中的芒萁、類蘆、斑茅等草類,可以替代木頭生產食用菌,由此也就給這類草定義為“菌草”。福建本是食用菌生產大省,以前一年就因此消耗木材100萬立方米以上,而全國因此要耗掉700萬立方米,相當於砍伐了近55萬畝森林!

  憑著這一發現,老林先后在1992年和1994年兩次榮獲日內瓦、巴黎國際發明展金獎。1994年菌草技術入選“南南合作”項目,被聯合國指定列為“中國與其它發展中國家優先合作項目”。也就從這時開始,老林和他的團隊與巴布亞新幾內亞結下20多年的友誼。

  小小一株草,情接萬裡長。30余年間,林佔熺團隊已開辦50多期國際培訓班,培訓海外人員上千名,遍及五大洲96個國家。2014年國際菌草技術研究發展中心落戶福建。

  文明是包容,文明也是開放。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城市之一的泉州,至今依舊可見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猶太教、印度教、摩尼教、佛教等世界幾大主要宗教同時和諧、完好地匯聚在同一座城市中,所以又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

  200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世界第一個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於泉州﹔2013年,泉州又當選中國首屆“東亞文化之都”。人稱中國“戲曲活化石”的南音,時至今日,在全球仍保留有1000多家社團,遍布整個東南亞、港澳台地區。一年一度的國際南音大賽,每當絲竹一響,便起鄉思百結、萬人同和,血脈之間,文化相牽。

  絲路也是文化傳播之路。2014年首屆“中國阿拉伯城市論壇”在泉州舉辦,大會通過了《首屆中國阿拉伯城市論壇宣言》,宣布成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城市聯盟”,中阿5個城市簽署了友好城市意向書。

  到2014年底,海絲沿路國家累計到泉州設立企業1426家,實際利用外資近53億美元,成為第二大外資來源地﹔而泉州赴海絲國家投資或設立辦事機構也多達32個,投資總額超過5000萬美元,約佔全市境外投資總量的13%。“泉州將先行先試,擔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排頭兵’和‘試驗田’。”泉州市市長鄭新聰告訴記者。

  萬裡海路同發展

  一水相牽謀互利

  蔡啟耕是准備通過一組“畫”,來開啟他的海絲之路。

  老蔡是莆田市油畫產業協會秘書長。作為世界三大油畫產業基地之一的莆田,全市油畫產品年生產總量佔全球的30%,其中90%以上銷往歐美市場。油畫業年產值高達15億元以上,培養了近兩萬名畫家、畫師,擁有出口企業20多家、大型畫室60多個。

  去年10月,26名莆田油畫師攜170多幅油畫作品來到迪拜,向當地人民展示了莆田最高水平的油畫技藝。“這些作品中,有一部分是專門為迪拜人民創作的。”從上世紀90年代初起,不少莆田人就遠赴阿聯酋迪拜,開始油畫生涯,從最初的臨摹到如今的創作,20多年間,莆田油畫已經在當地扎了根。作品中包括迪拜國王、王子的肖像,還有鄭和下西洋時的場景。

  油畫描繪的不僅是歷史,更是海絲之路沿岸的未來。一直以“以港興市”為發展戰略的莆田,在海絲建設帶動下,截至2014年11月,莆田港港口貨物吞吐量209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六成!

  同樣是港,漳州與廈門則以“同港化與同城化”拉開了共謀海絲發展的布局。去年,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城市的漳州初步策劃生成融入海絲建設項目31個,計劃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在海上通道,推動實施漳州港和廈門港同港同策,推進招銀港區集裝箱碼頭群、古雷港區30萬噸級碼頭群建設。在陸上通道,則集中力量加快推進廈漳城際軌道交通、廈漳海底隧道前期工作。

  “五口通商”之后漸成對外海上貿易中心的廈門,更是當仁不讓,他們提出“要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心樞紐城市”。這一主題的背后,格外強調的是“為深化國際區域合作創造新經驗”。為此有針對性地列出31個重點項目,其中雙向投資領域的重點項目17個。

  海風獵獵,浪潮滾滾。在福州江陰港區,全國第六個沿海港口汽車整車進口口岸建成一新。這座連續五屆獲評“中國十佳集裝箱碼頭”、2012年又首次獲評100萬標箱以下“亞洲最佳集裝箱碼頭”的天然良港,在2014年,港區集裝箱吞吐量首次突破百萬標箱,增長23.5%,大幅領先於中國沿海集裝箱港口6%的平均增幅。“正在考慮設立專園專區,如華僑投資區,配套一些政策,吸引華僑入駐。”福州市市長楊益民告訴記者。結合剛剛獲批的自貿區政策,領空經濟區、馬尾開發區、福清保稅港區、金融區、中央商務區,在51.36平方公裡的范圍內,陸、海、空、金融、保稅,福州正在全面發力。

  “突出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經貿合作和人文交流,推進中國—東盟海上合作基金項目、遠洋漁業基地建設,力爭突破一批帶動力強的合作項目。”在不久前結束的福建省兩會上,省長蘇樹林表示福建的目標就是“打造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 人民日報 》( 2015年03月19日 09 版)

(責編: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