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7萬住村干部的精彩答卷

本報記者  戴  嵐  李亞楠
2015年02月23日03:15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2月15日,是7萬名住村干部撤離的最后日子。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交通廳住喀什地區岳普湖縣鐵熱木鎮依勒提孜力克村的姚姝羽、張群燕,天剛放亮就起了床,總覺得有撂不下的事在心裡擱著。

正收拾著行李,門帘掀開,努爾尼薩·沙吾爾的腦袋探了進來,張開雙臂,就把姚姝羽擁得緊緊的,淚珠在眼眶裡打轉。“阿大、阿帕(維語爸爸、媽媽的意思)讓我來送送你們”,一席話,讓姚姝羽的眼睛濕潤了。10個多月來,姚姝羽、張群燕幫助努爾尼薩復習功課,應對筆試、面試,像對待親妹妹一樣。

送上一碗雞蛋、一塊羊肉、一盆燉好的羊雜……連日來,天山南北農村、牧區上演的這一幕幕,印証著7萬名住村干部“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交出的精彩答卷。

變化:隻要鐵了心地干,就沒有干不成的事

聊起剛住村時的情景,自治區交通運輸廳住岳普湖縣鐵力木鄉庫台克力克村的張濤記憶猶新:“空蕩蕩的村委會連個院牆都沒有,一排房子,幾個大土坑。通往村裡的那條路,電瓶車停著不用撐子,土裡一戳就能站住。”更讓他揪心的是,“村干部們帶著猜疑的目光,幫著支床鋪、架爐子。心裡沉甸甸的,說不出是啥滋味。”

“炕頭上嘮家常、挽起袖子干農活,把村裡的事當自家的事。”住村工作組堅信,“隻要鐵了心地干,就沒有干不成的事。”如今的庫台克力克村,8公裡柏油路修到家門口﹔38盞太陽能路燈夜裡照亮了村子﹔佔地60畝的青年養殖場,讓村集體經濟有了著落……

村民巴吾東·買買提江逢人便說:“毛驢車換成了摩托車、小汽車,從土坯房搬進了安居房,連六七十歲的老太太也用上了手機,黨派來的工作組讓我們過上了好日子。”

新疆師范大學住莎車縣薩依吾斯塘村的徐建勇剛進村時,也驚訝於村民們的“原始”生活:“家家戶戶有個蓄水池,當地人叫‘澇壩’,人畜共飲。”

找水源地、檢查原有自來水管道、改造水塔、新增電機、置換損壞的管道……僅用兩個月時間,全村人都喝上了干淨的自來水。

“民生實事兒得做,村民的思想工作也得做。”新疆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劉仲康住和田縣朗如鄉朗如村,讓他吃驚的是,“這個村的孩子輟學率在40%以上!”

一家一戶動員說服,劉仲康聽到最多的一句話是,“我的娃娃,你們管不著!”怎樣才能撬動家長、孩子們的心?

“我出生在伽師縣,家裡有8個兄弟姐妹,7個都是大學生。我現在和你們之間的距離不到5米,可是為了這5米的距離,我奮斗了20多年……”工作組成員艾力·吾甫爾一番掏心窩子的話,讓台下的學生和家長陷入了沉思。

過了一周,麥提卡斯木·麥提尼牙孜、阿布都莎拉木·阿布都卡迪等9個當年考上高中的孩子,相約來到艾力·吾甫爾的房間,“爸爸媽媽同意我們去上學了,謝謝您!”

讓劉仲康和工作組隊員們感到欣慰的是,“村裡已沒有輟學的孩子。隻要孩子們上了學,這個地方就有希望和未來。”劉仲康說。

“訪惠聚”近一年,7萬余名住村干部為農牧民辦實事、好事上萬件,天山南北農牧區面貌發生深刻變化。

歷練:好人好馬下基層,精兵強將上一線

“好人好馬下基層,精兵強將上一線。‘訪惠聚’鍛煉、成長了一批各民族干部。”自治區“訪惠聚”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石崗如是說。

“10個多月的‘訪惠聚’,與農牧民、與基層干部一同工作生活,去掉了官氣,接上了地氣。”自治區煤炭工業管理局副局長邊德運頗有一番成就感。

烏恰縣巴音庫魯提村位居祖國最西部邊境線上。為走到“最遠一家人”,邊德運和住村工作組爬山、涉水,到海拔3500米以上的牧點入戶。護邊員蘇拉依曼·克力木的家,離邊境線不足20公裡。平生第一次見到“大領導”的一家人,抓住干部們的手久久不願鬆開:“這裡山高又沒有路,還趕來看我們,太謝謝你們了!”

自治區科技廳副廳長阿不都熱依木·玉蘇甫也有一番感觸:帶著工作組剛進到和田地區墨玉縣薩依巴格鄉闊什魯克村時,村民把工作組當客人,表面上很尊敬,嘴裡叫著“卡得爾”(維語干部的意思),心裡總是隔著一層,主動向工作組介紹情況的沒有一個。

怎樣改變這種狀況?日常生活中和群眾同勞動、同娛樂,拉近距離。栽核桃樹時,和群眾一起平地、撿石子、挖坑、拉滴灌帶、澆水﹔修水渠時,和群眾一起掄砍土鏝、和水泥。幾個月下來,村民們把工作組當作“村裡人”了。

“基層群眾非常朴實,要像對待親戚朋友一樣,用愛心真心實意地與他們相處,才能換來真情。”阿不都熱依木·玉蘇甫說。

“溫室裡長不出參天大樹,好馬是跑出來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書記張春賢擲地有聲。從“訪惠聚”實踐中培養選拔優秀干部,此舉贏得新疆社會各界各族干部群眾廣為贊譽。

接力:第二批“訪惠聚”壓茬進行、不留空當

圓滿完成為期一年的住村工作,自治區黨委政法委信訪處副處長古力·哈力克主動要求繼續住村一年。她說,自己還有很多工作沒做完,不能走。

古力·哈力克漢語說得很流利,憑借雙語優勢和9年信訪接訪的工作經歷,她在喀什地區疏附縣站敏鄉二村開展群眾工作如魚得水。一年住村工作很快結束,古力·哈力克卻不願離開。

“我那個村地少、離城市近,很多年輕人白天在城裡打工,見不著人。我有個想法,給30歲以下的年輕人辦夜校,教他們漢語,宣傳黨的惠民政策、法律知識……”說起新一輪住村工作計劃,古力·哈力克滔滔不絕、信心十足。

“一年來,古勒巴格村的變化很大,村民們希望你能繼續留下來。”喀什地區商務局調研員夏瑜聽到考核組同志一席話,沒有一絲猶豫就答應了。“家人需要你,農民更需要你,我會帶著孩子經常去看你。”遠在北京的愛人給予的鼓勵,更讓夏瑜感動不已。

村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牽引著工作組的工作思路。醫療救助、為特困戶捐建安居房、與特困戶結幫扶對子、亮化路燈照明、為婦女免費體檢等一件件、一樁樁實事,村民看在眼裡,感恩在心裡。沒過多久,兩位村民捧著錦旗送到村委會,錦旗上寫著“黨好百姓愛!”

“村民最歡迎的是干部的好作風,‘訪惠聚’3年下來,古勒巴格村會有很大變化。”夏瑜堅信這一點。

據了解,在第一批“訪惠聚”7萬余名下派干部中,有近7000人自願報名繼續住村一年,他們希望發揮熟悉情況的優勢,為穩定基層、服務群眾多作貢獻。

歲末年至,第二批“訪惠聚”7萬余名下派干部大培訓已經拉開帷幕。

隻等春暖花開時,天山南北又開顏!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23日 02 版)

(責編:宋煦冬、王吉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