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民警的“苦”與“累”(鑒政·“全面深化公安改革” 系列報道(1))

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事關黨和國家工作大局,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事關廣大人民切身利益。目前,根據中央部署,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頂層設計已經完成。
與以往公安改革不同的是,此次改革是一次全方位、寬領域的綜合性改革,觸及點多、涉及面廣,“改什麼”“怎麼改”“為什麼改”“改革將帶來什麼”等一系列問題,備受社會關注。為此,本報推出“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系列報道,力求緊跟中央部署,緊盯改革動態,努力回應社會關切。
——編 者
核心閱讀
工資低,工作累,晉升難,加班多,執法安全也很難有著落。目前,每年因勞累過度猝死是公安民警因公犧牲的首要原因。即便如此,還經常得不到百姓的理解,甚至要“代人受過”。專家建議,我們一方面要求“從嚴治警”,但還應該“從優待警”,建立健全基層民警職業保障體系。
加班加點是常態,早已忘記過節是啥滋味
再過幾天,就是2015年春節了。家家戶戶齊團圓,廣大民警忙平安。
“越是過節,我們越忙。對我們來說,加班加點已成為一種工作常態。”廣東深圳民警曹平說。“誰不想在家過節啊?可是,我們就這麼多人,你要是走了,別人不更累嗎?”浙江湖州民警劉今生坦率地說,他早已忘記了過節是啥滋味。
和曹平、劉今生一樣,民警馬小華從警六年來,“五一”、“十一”、元旦、春節……他從沒有在家呆過。馬小華記得,去年8月以來,隻休過一個星期天。每天,他要麼在街上執勤,要麼在局裡備勤,周而復始。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和國際國內形勢的復雜變化,公安機關承擔的執法任務大量增加,特別是基層一線民警,嚴打整治、專項斗爭經常化、全年化,中心任務、臨時性的工作和勤務一個接一個,長期處於超負荷工作狀態。
記者在北京市公安局海澱分局某派出所了解到,民警執勤基本採取“24+8”工作模式:正常情況下,一次執勤24小時后,再上8小時班,才能回家休息。一周下來,可以輪崗三次。如果逢年過節或者有重要活動的安保任務,十天半個月吃住都在單位,根本無法回家。
“大多數機關單位都是八小時工作制,除去雙休日,一周工作40小時﹔而我們在正常情況下是一周三輪‘24+8’,也就是96小時。” 該派出所一位民警告訴記者,除了加班加點是常態,承受的壓力也特別大,且和其他公務員相比,工資其實也差不多,還很難有晉升提拔的機會。
記者還了解到,由於受財力的制約,即便是有償加班,加班費也不高。在廣東某經濟欠發達地區警察值一個夜班的補助是3元至5元,而在許多經濟欠發達地區,民警值班大多沒有補助。
執法安全缺保障,幾乎都在透支健康、生命
當你除夕夜到公安機關,那裡總是燈火通明。走進去,你也許會聞到一股濃濃的煙味,辦公桌上、垃圾桶裡免不了有幾碗泡面盒。其實,不是他們愛吃這些,而是必須靠這些提神。用民警的話說,“幾乎每一名民警都在透支自己的健康、生命。”
據了解,多數民警長期高強度超負荷工作,承載了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壓力,作息時間難以保証,很多民警患有胃病、高血脂、高血壓等。即便如此,他們也是小病能忍則忍,大病能拖就拖,亞健康狀態非常普遍。
記者從公安部了解到,2010年至2014年,因突發疾病猝死在工作崗位上佔犧牲民警總數一半以上,是民警因公犧牲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因意外交通事故造成民警因公犧牲。工作時間遭受意外和同犯罪分子作斗爭犧牲人數分列民警因公犧牲的第三、四位。
兩年前,記者採訪報道過福建省惠安縣公安交警大隊長吳一心的感人事跡,至今讓記者記憶猶新的一句話是他的同事所說的,“吳大隊是累死在工作崗位上的”。
那時,記者曾經看到過吳一心的一張行程表:2012年12月27日,7時,出門檢查12個紅綠燈路口交警值勤站崗在位情況﹔10時,在小乍派出所檢查新住址“三通一平”工作﹔中午沒有休息又趕往聯系挂鉤的東嶺派出所,與民警研究了3起疑難案件﹔下午去看守所研究部署元旦期間安全檢查情況,當晚聯系武警中隊,落實調派警力事宜,回到家已是晚上11時許。
“從警28年,人如其名,一心扑在工作上。去世前3天,吳一心平均每天工作時間超過12個小時。”採訪中,福建省惠安縣公安局局長林光輝告訴記者:“29日是周六,吳一心放棄休息,驅車到晉江、南安市與交警部門討論交流公安部123號令宣傳貫徹情況,回到縣裡已是晚上。當晚12時許,吳一心突發心肌梗塞,搶救無效去世。”
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公安還是一個高危職業,民警很多時候是行走於“刀尖”之上,沖鋒於水火之中,稍有閃失,便是生離死別。據公安部統計,新中國成立以來,犧牲民警約13萬余人。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公安民警因公犧牲12368人、因公負傷174662人。特別是2010年至2014年,全國公安民警(含公安現役官兵)因公傷亡22870人,其中因公犧牲2129人,因公負傷20741人。
不被社會理解,且很多時侯是“代人受過”
敢於擔當,勇於奉獻,廣大民警為維護社會安全穩定、確保人民安居樂業作出了重要貢獻。可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不被百姓理解,深感委屈。
前兩天,記者與北京市公安局某派出所窗口民警王麗聊天,她講述了一個親身經歷:“有個群眾來辦理遷戶口,因為離婚拿不出戶口本,我便告訴他不能辦理。孰料下午他帶來一伙人圍著我,先問需要什麼手續,然后反問這事就解決不了了?不是說有困難找警察嗎?你們警察不是為人民服務的嗎?怎麼這麼服務?這幫人還警告我‘小姑娘,你以后不要這麼不會做人’。”
“有時候,心裡堵得慌,明明是按章辦事,一片好意,卻被群眾誤解,跟他解釋,他卻以為你在玩花樣刁難人,他們對警察有偏見。”民警王麗說。
之所以出現不被理解的局面,其中原因有很多,但不得不說的是,有些時候,警察形象變得糟糕,可能是“代人受過”。
黑龍江哈爾濱某社區警務民警張碩告訴記者:“我們既要完成上級公安機關下達的各種任務,還要完成鄉鎮政府布置的各項工作。其實,當地政府安排的工作本來與派出所的職責根本不搭界,可隻要政府領導開口,我們就得去干。”
據張碩介紹,有些地方的基層干群關系很緊張,迫於鄉鎮政府領導的壓力,民警經常被派去催糧派款、搞計劃生育、設卡收稅等,政府部門通過宣傳教育解決不了的問題,就要求警察去強制解決。這實際上是拉“人民警察”的大旗作虎皮,而百姓看見穿警服的民警無事出警,警察兩個字在他們心裡就有了異樣。
建立健全民警職業保障體系,勢在必行
實際上,民警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得到社會各界的關愛,希望得到廣大百姓的尊重。特別是根據中央部署,從嚴治警也要從優待警,建立健全民警職業保障體系勢在必行。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副教授李春雷接受採訪時表示,盡管這幾年各級政府加大了投入,從優待警,然而作為和平時期的一種高危職業,警察的職業優勢並沒有充分顯現出來。“今后應積極改進公安經費保障的新機制,爭取按照‘高於地方,略低於軍隊’的原則,保障公安經費,改善警務裝備,提高民警工資待遇。同時,針對‘加班加點是常態’的工作實際,盡快完善值勤崗位津貼政策,提高津貼標准,特別是向基層一線、艱苦邊遠、有毒有害崗位傾斜。”
“與此同時,要努力解決民警的后顧之憂,回應民警關切。”李春雷補充說道,比如,在晉升機會上,積極推進人民警察管理制度改革,抓緊研究制定完善警員職務序列、建立警務技術職務序列的政策,努力在拓寬人民警察職業發展空間上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家庭照顧上,各級公安機關要進一步爭取地方黨委政府的支持,幫助民警解決牽涉民生民計的問題,將從優待警延伸到民警家庭,讓民警切身感受到組織的溫暖。
“不要讓健康保障機制停留於一般。”湖北省孝感市公安局政治部主任楊雄文指出,要通過建立落實一系列制度措施,以民警健康為中心,強調預防保健,兼顧基本診療,使民警能夠有病早治、無病早防。同時要鼓勵民警休年假,充分享受休假,保障民警身心健康。
此外,多地公安干警也表示,減少各種加班、回歸工作常態才是民警最大的心願。應通過優化警力配置、創新社會治理、加強教育培訓,向科技要警力、向素質要警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警力不足的問題。
網友留言
網友“愛電影1904”:當人民群眾生命陷於危難之際,總會有公安民警及時出現。他們英勇頑強,用血肉之軀為群眾筑起生命防線。他們是人民群眾的保護神,是最可愛的人。
網友“米粒的力量”:人民警察平凡朴實,如同鄰家的兄弟姐妹,總能在我們最需要的時刻挺身而出,化解危機。正是他們的朴實與堅定,為社會奠定了和諧穩定的基石,為我們撐起了平安祥和的藍天。
網友“明天放假了ABC”:無論是“90后最美鐵警”李博亞,還是“鐵臂哥”惠淼,每一個親切稱呼的背后都有著一段感人故事。向他們致敬!向所有警察致敬!正是有了他們的存在,社會才會和諧。
網友“神州55”:哪裡最危險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用生命守護國家利益和人民安全,從不畏懼從不退縮。請允許我向全國公安民警說一句謝謝。你們辛苦了!
《 人民日報 》( 2015年02月04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