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緬“胞波”情深 李克強訪緬16次談“友好”--時政--人民網
人民網首頁
人民網
人民網>>時政

中緬“胞波”情深 李克強訪緬16次談“友好”

2014年11月15日15:17    來源:人民網-時政頻道     手機看新聞

  • 打印
  • 網摘
  • 糾錯
  • 商城
  • 分享
  • 推薦
  •    
  • 字號

11月14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內比都同緬甸總統吳登盛舉行會談。 新華社記者鞠鵬攝

    人民網北京11月15日電(楊芳 實習生徐婭文)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4日圓滿結束對緬甸的正式訪問,為他送行的除了政府官員,還有上千名緬青少年。在機場道路的兩側,這些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孩子們揮舞著中緬兩國國旗,夾道歡送李克強總理。

    這一幕可謂中緬“胞波”情誼的最好注腳。另一組數據也充分說明了兩國友誼之深。據人民網記者不完全統計,訪緬期間,李克強總理在不同場合,大約有16次強調了“中緬友好”,5次提及“中緬友誼”。在同緬甸總統吳登盛舉行會談時,李克強還3次使用“親密友好”一詞來形容兩國關系。

    誠如李克強訪問前在當地媒體發表文章所說,我們相信,隻要中緬兩國堅持“胞波”傳統,堅持互信互助,堅持合作共贏,中緬友誼之樹就一定會萬古長青,中緬兩國也一定會共同迎來更加美好的明天。

   “胞波”情誼源遠流長

    談起中緬關系,絕對繞不開“胞波”一詞。這個源自緬甸語的詞匯,是緬甸人民和中國人民之間的親切稱呼。11月12日,李克強剛剛抵達緬甸內比都國際機場,就表示中緬是互信互助的友好鄰邦,“胞波”情誼源遠流長。14日,在與內比都第十四中學同學生交流時,李克強再次提及“胞波”,勉勵大家努力學習,積極向上,更好地傳承中緬“胞波”友誼,讓中緬友好事業后繼有人。

    人民網記者發現,在不到兩天的訪問時間裡,李克強總理至少提及了6次“胞波”。

    從高層會談到民間交流,李克強對“胞波” 的反復強調,不僅拉近了兩國人民之間心與心的距離,更為兩國政府之間的合作定下了基調。

    據悉,中國政府將支持中國企業參與緬基礎設施建設。14日,李克強在與緬甸總統吳登盛會談時說,中緬“胞波”情誼深厚,願中緬永做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會談后,兩國領導人見証了經貿、農業、金融、能源等領域合作文件的簽署。

    中緬友誼跨越半個多世紀

    人未到聲先到——訪問前夕,李克強就在緬甸主流媒體發表署名文章。這篇文章開頭就回憶起他28年前訪緬的感受。而在文章結尾,李克強又追溯到1956年,周恩來總理和巴瑞總理在中緬邊境親手種下了兩棵象征中緬友誼長存的緬桂花樹。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兩棵樹苗歷經風雨滄桑,已經長成郁郁蔥蔥的參天大樹。

    除了筆端上一頭一尾的呼應,在第十四中學同緬甸青少年交流時,李克強主動回憶起自己讀書時的往事。李克強說,我在你們這個年齡的時候,中國還比較貧困,沒有大家這麼好的條件讀書學習,我高中畢業后先到農村當農民養活自己,但我一直堅持學習,我相信知識就是力量。

    對此,緬中友好協會主席吳盛溫昂評論說,李克強總理出席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並訪問緬甸,日程安排非常緊,但他仍抽出時間到緬甸學校與學生交流。這表明中方重視兩國人民之間的交流,有利於促進兩國關系的發展,增進兩國人民友誼。

    鞏固和發展中緬關系,需要得民心、順民意、惠民生,李克強總理用實際行動踐行這一理念。在與青少年交流時,他代表中國政府宣布,明年邀請100名緬甸青年赴中國訪問。中國政府還將增加對緬政府獎學金名額,給緬甸學生赴華留學創造更多機會。

    臨別時,李克強還對孩子們說了一句“中國見”。而學生們將自己手工編織的中國結送給李克強。

    妙語連珠 打造“鑽石十年”

    國之交在於民相親,李克強深諳此道。在發表在緬甸媒體上的文章中,他動情地寫道,中緬要做心心相印的好兄弟。“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以心交者,成其久遠。”在和吳登盛會談時,他又用兩國人民“共飲一江水”來形容情誼深厚。

    當一位緬甸中學生拿著刊登李克強出訪報道的當地報紙,詢問中國對與東盟關系發展的看法。李克強又妙用比喻:中國是東盟最大的鄰國,我們要在過去“黃金十年”的合作基礎上,打造合作深化與升級的“鑽石十年”,因為鑽石比黃金更堅固、更珍貴。

    這種善用比喻、妙語連珠的外交風格不僅拉近了中外距離,還常常在各種場合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事實上,離別前的青少年歡送安排,並沒有提前告知中方,這份意外驚喜也在意料之中,說明中緬友誼深厚,也為李克強此次訪問緬甸,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責編:楊芳、盛卉)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時政要聞
人民日報重要言論庫
重要理論
時政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