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時政

厲以寧吁房產限購改限售:不能壓制百姓購房需求【3】

2013年10月28日08:47    來源:環球人物雜志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厲以寧吁房產限購改限售:不能壓制百姓購房需求

  “民營經濟之春”

  此后,厲以寧在民營經濟研究上投入了更多精力。2003年下半年開始,剛擔任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的厲以寧牽頭成立了一個20多人的調研組,在遼寧、廣東、浙江、深圳等省市頻頻召開座談會,拜訪當地企業家。一個多月后,調研組匯集了一份長達17頁的調研報告,提出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拓寬融資渠道、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等建議。2004年2月13日,這份報告連同厲以寧的一封信遞交到國務院。溫家寶總理當天批示:“促進非公經濟發展,應有一個通盤考慮,著手研究一些重大的政策性問題,形成一個政策性指導文件。”

  2005年2月25日,新華社發布國務院《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電力、電信、鐵路、民航、石油、金融等行業和領域。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部以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主題的中央政府文件,因文件內容共36條,被簡稱為“非公經濟36條”,2005年也被稱為“中國民營經濟之春”。

  但在實施過程中,厲以寧發現,政策應有細則,但“非公經濟36條”還是比較籠統。以至於有人講,“36條”准入的門是個“玻璃門”,能看見裡面,但進不去。還存在進去了又不得不在非市場因素干擾下被迫退出的“彈簧門”。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厲以寧在溫家寶出席的政協經濟、農業聯組會議上第一個發言,詳細闡述了民營經濟發展中的困難。溫家寶隨即回應:“要放寬民營經濟的准入,解決所謂‘玻璃門’和‘彈簧門’的問題,真正自願投資。投資能夠夠到我們期待的結構轉型方向的,我們都應該支持。”

  2010年5月13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關於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允許”變成了“鼓勵”,在市場准入的條件、范圍、扶持政策等方面做了更明確、寬鬆的規定,中國民營經濟迎來“第二春”。

  2009年11月22日,厲以寧80歲生日那天,第二屆中國經濟理論創新獎(2009)揭曉,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革理論以84票贊成獲獎。當厲以寧接過獎杯,會場掌聲雷動。股份制理論從提出到獲獎用了近30年,這30年的經濟騰飛是對厲以寧最好的致敬。

  對學生論文中的標點錯誤都細心改正

  “我從來不想當官,隻想做一個學者。”30余年教書生涯裡,厲以寧培養了大批學生,其中不乏李克強、李源潮、張茅、陸昊等政界要人和許多商界精英。

  厲以寧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他現在還在給本科生上大課,聽課的學生擠滿教室。據一位大三學生回憶:“厲老師講課大多數時間不用講稿,隻在卡片上列出提綱。講課時,他或站,或坐,或走動,臉上挂著輕鬆的笑容,一雙眼睛閃閃發光。他會忽然注視著某個同學,請他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講完一段后問大家:‘你們看有沒有道理?’”

  厲以寧批改學生的論文非常認真。1988年至1991年,李源潮攻讀北大管理學碩士學位。2009年,李源潮回憶說:“我當厲老師學生的時候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干部(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而厲老師已經是很有影響、受人尊重的著名教授。他審閱我的碩士論文時,從題目、結構、觀點到打印格式,都給予細心指導,花費了大量心血,甚至用錯的標點符號,他都發現並向我指出來。厲老師這種扶持后生、誨人不倦的精神,每每想起,我都十分感動。”

  滕飛是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2000年至2010年間師從厲以寧。滕飛向環球人物雜志記者回憶道:“有一次跟厲老師到貴州畢節去調研,厲老師婉拒了當地政府安排的參觀活動,主動提出:‘我們自己走走看看吧。’他走到哪兒,就直接跟那兒的農民聊天,獲得第一手資料。”

  滕飛說,厲以寧像普通人那樣生活,也像學者那樣觀察生活。“厲老師沒請保姆,自己做飯,還常去菜市場買菜,老百姓感受到的東西就是厲老師感受到的東西,所以他能真實了解目前經濟運行得到底怎麼樣,非常有質感。”

  2004年,著名經濟學家董輔礽(音同仍)重病在床,無法繼續輔導博士生,便懇請厲以寧將這幾位博士生收入門下。厲以寧欣然答應:“我和董老師是多年好友,董老師的學生就是我的學生。”現任中國鋁業國際貿易公司副總經理的程志強就是這幾位博士生之一。他告訴環球人物雜志記者,自己又在厲以寧的指導下讀了博士后,直到現在,隻要有時間,他就和厲以寧一起做研究。

  “攜手同行五十秋,雙雙白了少年頭”

  學術之外,厲以寧對家庭充滿了柔情。他與夫人何玉春的緣分始於湖南沅陵。當時,厲家租住在沅陵何家的房子裡,厲以寧與何玉春的哥哥何重義是雅禮中學的同學,但7歲的何玉春對厲以寧並沒多少印象。1957年,何玉春已從華中工學院電力系畢業,分配到遼寧鞍山鋼鐵公司發電廠工作,她去探望隨哥哥定居北京的母親,和厲以寧重逢。兩人一見鐘情,開始了“異地戀”。

  一天,何玉春接到厲以寧的信,信中隻有16個字:“春:滿院梨花正惱人。尋誰去?聽雨到清晨。”這首《十六字令》被同學們稱為“世間最短的情書”。當時,厲以寧是“有問題的人”,工資比何玉春還低2元,但何玉春毅然選擇了他。1958年春節,兩人在北京結婚。婚后第五天,厲以寧要去京郊勞動,何玉春得回鞍山工作,厲以寧滿懷離愁:“昨夜頻頻雙舉杯,今朝默默兩分飛,新婚初解愁滋味,咽淚爐前備早炊。”

  從此是13年的兩地分居,每年隻有兩周探親時間。1958年底,女兒厲放出生﹔1963年,兒子厲偉出生。1969年,厲以寧下放江西,將一雙小兒女留在北京,交給自己的母親照料。

  1970年12月,何玉春放棄一切調到江西。夫妻倆住在放農具的茅草房裡,房間一角還有黃鼠狼做的窩,但能在一起,已經讓厲以寧無比滿足:“往事難留一笑中,離愁十載去無蹤。銀鋤共筑田邊路,茅屋同遮雨后風。朝露冷,晚霞紅,門前夜夜稻香濃。縱然汗漬斑斑在,勝似關山隔萬重。”

  改革開放后,國內外學術機構競相邀請厲以寧講學、考察,何玉春常伴其左右。厲以寧身兼多項社會職務,何玉春就當“秘書”:在收發室,學生們經常看到何師母替厲老師取信件,有時多得拿不動﹔在家裡,她是厲以寧著作的第一讀者,厲以寧說:“她是電氣專業的高級工程師,經濟學不是她的本行,她在閱讀書稿時,感到這兒或那兒還不夠簡明,不易被人們看懂,我就進行修改,直到她滿意了為止。”

  2008年,在金婚50年時,厲以寧寫道:“攜手同行五十秋,雙雙白了少年頭,淒風苦雨從容過,無悔今生不自愁。”北大的女教師無不感慨:何老師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女人,不在於厲以寧有多大名氣,而在於厲以寧為她寫詩,從青春年少寫到了滿頭白發,從新婚燕爾寫到了兒孫滿堂。

  “現在還給夫人寫詩嗎?”採訪中,記者問道。“兩個人一起出去就寫。她會攝影,她的照片我認為好的,出了集子的,每一幅我都配上詩,已經出版了兩卷,第一卷名叫《心寬無處不桃源》,第二卷名叫《沉沙無意卻成洲》,都是我詩裡的句子。”

  “夫人收到這些情詩很高興吧?”

  厲以寧趕緊分辯:“這不是情詩,都這麼大年紀了還寫什麼情詩。”一屋子人被他逗得哈哈大笑,他也樂呵呵的,快樂如頑童。

  “治家也是一個大家”

  厲以寧的學生程志強說:“厲老師不僅在治學上是個大家,在治家上也是一個大家。”夫妻兩地分居13年,厲以寧既當爹又當媽,著意培養孩子的進取心。他曾說:“如果孩子有能力,我不必留錢給他們,因為他們有能力自己掙﹔如果孩子沒有能力,留錢給他又有什麼用呢?”女兒厲放出國留學時與一名澳大利亞小伙子結婚,現在就職於香港一家金融機構。兒子厲偉獲得北大經濟學碩士學位后前往深圳創業,現任深港產學研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厲以寧“有4個孫子、孫女和外孫,最大的一個已經上大學了,學的是海洋環保”。

  採訪的最后,記者問厲以寧,在經歷了戰爭動亂,也經歷了功成名就之后,有什麼人生體會能留給年輕人。他說:“我的一生分三個階段:抗日戰爭時期,經歷了逃難、轟炸﹔新中國成立后,經歷了各種運動,特別是在‘文革’時勞動改造了很多年﹔1979年以后仍然有些波動,但沒有太大影響了。一個人受些磨難是有意義的,能鍛煉人。回首過去,無論什麼境遇下,我都堅持自己的觀點。可以不說話,但不要說假話。”(《環球人物》雜志記者田亮許陳靜)        

分享到:
(責編:王澤、段欣毅)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