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資料:芬蘭國家概況
|
2013年05月29日09:54 來源:外交部網站
【字號 大 中 小】 | 打印 | 留言 | 論壇 | 網摘 | 手機點評 | 糾錯 |
【國名】芬蘭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Finland,Suomen Tasavalta)。
【面積】33.8417萬平方公裡。
【人口】543.0萬人(2013年3月)。芬蘭族佔90.9%,瑞典族佔5.4%,還有少量薩米人(曾稱為拉普人)。芬蘭語和瑞典語均為官方語言。77.7%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2%信奉東正教。
【首都】赫爾辛基(Helsinki), 人口58.9萬 (2011年底)。夏季平均氣溫16℃,冬季平均氣溫-5℃。
【國家元首】總統紹利·尼尼斯托(Sauli Niinisto,聯合黨人),2012年3月1日就任。
【重要節日】12月6日(獨立紀念日)
【簡況】位於歐洲北部。與瑞典、挪威、俄羅斯接壤,南臨芬蘭灣,西瀕波的尼亞灣。海岸線長1100公裡。地勢北高南低。內陸水域面積佔全國面積的10%,有島嶼約17.9萬個,湖泊約18.8萬個,有“千湖之國”之稱。全國1/3的土地在北極圈內。屬溫帶海洋性氣候。平均氣溫冬季-14 ℃∼3℃,夏季13℃∼17℃,年均降雨600毫米。
約9000年前冰河末期,芬蘭人的祖先從南方和東南方遷居至此。12世紀后半葉開始隸屬於瑞典,14世紀中葉正式成為其一部分。1809年俄瑞戰爭后成為俄國的大公國。1917年12月6日獨立,1919年成立共和國。1939年至1940年芬蘇戰爭(芬稱“冬戰”)之后,芬被迫同蘇聯簽訂向蘇割讓領土的芬蘇和約。1941年至1944 年納粹德國進攻蘇聯,芬參與對蘇戰爭(芬稱“續戰”)。1947年2月,芬作為戰敗國與蘇聯等國簽訂巴黎和約。1948年4月,又與蘇聯簽訂《友好合作互助條約》。1955年加入聯合國。1995年加入歐盟。1999年加入歐洲經貨聯盟(歐元區),2002年1月歐元正式在芬流通。
【政治】2011年6月,聯合黨、社民黨、左翼聯盟、綠色聯盟、瑞典族人民黨、基督教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對內以促進經濟增長、改善就業為重點,以小步漸進方式改革社會保障體系,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和全球化挑戰﹔對外以歐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為基礎,在歐盟框架下開展對外關系,加強與美俄合作,發展與北約和平伙伴關系。
【憲法】1919年7月17日頒布生效。憲法規定,國家立法權由議會和共和國總統共同行使﹔總統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命政府、掌管外交、統帥三軍等實權,每六年選舉一次。1999年芬議會通過新憲法,名稱由《政府組織法》改為《憲法》。新憲法加強了議會和政府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削減了總統部分權力。
【議會】一院制,國家最高立法機關。由選民直接選舉的200名議員組成,任期4年。主要職能是立法、監督政府、監督財政。本屆議會於2011年4月選舉產生。議長埃羅·海內盧奧馬(Eero Heinaluoma,社民黨),2011年6月當選。
【政府】本屆政府於2011年6月由聯合黨、社民黨等6個黨派聯合組成。共有閣員19名。主要有總理爾基·卡泰寧(Jyrki Katainen,聯合黨),副總理兼財政部長於尤塔·烏爾皮萊寧(Jutta Urpilainen,社民黨),外長艾爾基·圖奧米奧亞(Erkki Tuomioja,社民黨)等。
【行政區劃】6個地區管理署和15個經濟發展、交通和環境管理中心。
【司法機構】最高司法機關為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最高法院由院長和19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民事和刑事案件。最高行政法院由院長和20名法官組成,負責審理政府機構和省、市(縣)機構的行政案件。起訴機關是各級檢察院。另設有國家法律監察官,有權出席內閣會議,監督總統、內閣和政府各部門的決定是否符合憲法規定。最高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院長、法官以及最高檢察長均由總統任命。最高法院院長葆琳·高斯科洛(Pauliine Koskelo,女),2006年1月就任﹔最高行政法院院長貝卡·哈爾貝格(Pekka Hallberg),1993年就任﹔最高檢察長馬蒂·庫西麥基(Matti Kuusimaki),1997年就任﹔政府法律監察官亞科·約恩卡(Jaakko Jonkka),2007年就任。議會法律監察官佩特裡·耶斯基萊寧(Petri Jaaskelainen),2010年就任。
【政黨】芬蘭是多黨制國家。2011年3 月議會大選中注冊政黨共19個,主要政黨是中間黨、聯合黨和社民黨。
(1)芬蘭中間黨(Centre Party of Finland):在野黨,1906年成立。曾先后稱農村居民聯盟、農民聯盟和中間力量,1988年6月改現名。二戰后多次參與組閣。2003年和2007年兩次以議會第一大黨資格組閣。強調該黨追求的目標是建立平等和公正的社會。對內反對政治經濟權力壟斷,主張保障農林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維護中小企業和農業生產者的利益﹔對外主張實行積極的和平外交政策,重視與北歐和波海地區國家的關系。反對歐盟聯邦化,認為加入北約應成為芬外交安全政策的一種選擇,但應就此舉行全民公決。現有黨員20余萬。主席尤哈·西皮萊(Juha Sipil , 2012年6月當選)。
(2)民族聯合黨(The National Coalition Party):簡稱聯合黨,執政黨,1918年成立。一戰和二戰期間為芬主要執政黨。1987年起連續三屆執政,2003年下野,2007年重新入閣,現為議會第二大黨。該黨稱已將其極右翼政黨的形象改變為現代化的溫和保守黨形象,主要代表工商企業界利益。黨的基本目標是保障國家獨立和維護民族的政治和經濟利益,追求經濟和精神生活的發展。現有黨員約4.1萬人。主席於爾基·卡泰寧(Jyrki Katainen,2004年當選)。
(3)綠色聯盟(The Green League):執政黨。由80年代初期的綠色環境保護運動逐步演化為政黨,1988年正式成立。主張保護環境,支持芬政府的和平外交政策,積極參與和平與環保活動,要求就歐盟憲法舉行全民公決。1995年入閣,2002年因反對議會通過新建核電站計劃退出政府,2007年重新入閣。現有黨員3800人。主席維萊·尼尼斯特(ville Niinisto,2011年當選)。
(4)瑞典族人民黨(The Swedish People's Party):執政黨,1906年成立。由芬蘭的瑞典族人組成。主張維護瑞典族居民的社會地位和權利。2007年入閣。現有黨員約3萬,主席卡爾·哈格倫德(Carl Haglund,2012年6月當選)。
(5)芬蘭社會民主黨(The Finnish Social Democratic Party):執政黨,1899年成立。原名芬蘭工人黨,1903年改現名。1966年起為主要執政黨。1995年、1999年兩次以第一大黨資格與其他左右黨派組成彩虹政府。2007年3月大選失利,成為在野黨。對內主張政治、經濟民主,實現充分就業和公平分配,保障社會福利,發展社會民主主義﹔對外主張緩和、裁軍,實現國際和平。現有黨員5.4萬人。主席尤塔·烏爾皮萊寧(Jutta Urpilainen,2008年當選)。
(6)芬蘭左翼聯盟(The Finnish Left Union):簡稱左聯,執政黨。1990年5月由原芬蘭共產黨和人民民主聯盟合並組成,提出黨的宗旨、政治活動和組織形式要適應資本主義社會的變化,不再是奪取政權和實行國有化,而是在資本主義制度內擴大社會主義成份。1995年入閣,2003年成為在野黨。主張限制資本主義勢力,反對公共部門私有化,就歐盟憲法舉行全民公決。現有黨員1萬人。黨主席帕沃·阿勒希邁基(Paavo Arhinmaki,2009年當選)。
(7)芬蘭基督教民主黨(The Finnish Christian Democratic Party):執政黨,1958年成立,原名芬蘭基督教民主聯盟,2001年改現名。以基督教教義為宗旨,宣揚自由、社會公正與平等,強調人在上帝面前的責任。主張實行對社會和生態負責的市場經濟,注重環保和可持續發展。要求建立一個開放、安全的歐洲,希望歐盟發展成為各主權國家的聯盟,反對發展共同防務及擴大歐洲議會的權力。現有黨員1.2萬,主席拜依維·萊塞寧(P ivi R s nen,女)。
(8)正統芬蘭人黨(The True Finns):在野黨。原名農村黨,1959年從芬蘭中間力量分裂出來。主張維護小農、城市貧民和中小企業利益。曾自稱是官方政策的堅定反對派,后對政策進行了調整。對歐盟憲法持反對態度。現有黨員 2500人。主席蒂莫 索依尼(Timo Soini,1997年當選)。
【重要人物】紹利 尼尼斯托:總統。1948年生。法律碩士,聯合黨人。曾任法官並辦有自己的律師事務所,長期在芬蘭地方議會任職。1987年當選議員,曾任議會大委員會主席。1994年任聯合黨主席、副總理兼財長。2003年出任歐洲投資銀行副行長。2005年作為聯合黨候選人競選總統,在第二輪落選。2007年3月當選議長。2001年曾作為歐洲民主聯盟主席、芬蘭財政部長應中聯部邀請訪華。2009年4月以私人身份來華旅游。2009年1月與燕妮 哈烏基奧(Jenni Haukio)結婚與前妻生有兩子。
於爾基 卡泰寧:總理。1971年生,社會學碩士。聯合黨人。曾任教師。1999年當選議員,歷任議會未來委員會主席、外事委員會主席。2001年當選聯合黨副主席,2004年當選主席至今。2007年至2011年6月任副總理見財長。2011年6月22日起人總理。已婚,有兩個女兒。
埃羅 海內盧奧馬,1955年生。大學肄業。社民黨人。歷任芬總工會青年事務書記、主席,社民黨總書記、主席。2003年當選議員,曾任社民黨議會國防委員會、外事委員會和稅收委員會委員、歐洲社民黨主席團成員。2005至2007年任副總理兼財長。2010年至2011年任社民黨議會黨團主席。2011年6月當選議長。愛好運動。已婚,有一子二女。
【經濟】20世紀80年代,芬蘭經濟以年均3.7 %的速度持續增長。90年代初,經濟出現嚴重衰退。芬政府通過經濟結構調整,增大知識型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重視科技投入,發展高新技術和信息技術,在宏觀上繼續執行緊縮財政、鼓勵投資、削減社會福利、降低所得稅、加快國有企業私有化進程、改善就業等措施,使經濟走出低谷。1993年開始復蘇,1994年后保持穩定增長,90年代中后期經濟增長率保持在5%左右。1999年加入歐元區,2002年1月歐元取代芬蘭馬克,正式流通。2005年在世界經濟論壇被評為年度“世界最具競爭力的國家”,2006—2007年度排名第二,2007—2008年度排名第六,2008-2009年度排名第九。2009-2010年度排名第六,2010-2011年度排名第七、2011-2012年度排名第四,2012-2013年與新加坡並列第二。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經濟下半年開始下滑,企業倒閉增加,失業上升。2012年以來,芬經濟受歐債危機影響進一步放緩。
2012年主要經濟指標如下:
國內生產總值:1940億歐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萬歐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0.2%。
貨幣名稱:歐元(Euro)
匯率:1歐元=1.33美元(2011年3月)
通貨膨脹率:2.8%。
失業率:8.7%。
【資源】森林覆蓋率高達75.3%,約2270萬公頃,人均4.34公頃,木材儲積量22.01億立方米。礦產資源中以銅為主,還有少量的鐵、鎳、釩、鈷等。泥炭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約690.94億立方米,相當於40億噸石油。有兩座核電站(四個核反應堆),第五個反應堆在建。
【工業】2008年工業產值513.60億歐元, 約佔國內生產總產值30.00%。工業從業人口為42.3萬人,約佔總勞動力的16%。工業在20世紀90年代得到快速發展,已從勞動、資金密集型轉變為技術密集型。建立在森林基礎上的木材加工、造紙和林業機械制造業為經濟支柱,並具有世界領先水平,整個森林工業產量佔世界總產量的5%,是世界第二大紙張、紙板出口國(佔世界出口量的25%)及世界第四大紙漿出口國。
【信息業】信息產業發達,極大地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2008年的產值為40.28億歐元,佔GDP的2.4%。芬蘭是因特網接入比例和人均手機持有量最高的國家之一,2008年網絡用戶達77%,每1000人擁有手機1076部。
【農林業】林業發達,農畜產品自給有余。2008年農林業產值為30.17億歐元,佔當年國內生產總值1.8%。農林密切結合,幾乎所有的農戶都經營一定數量的林地。耕地約229.8萬公頃,從事農林業的勞動力為11.6萬,約佔總勞力的4.7%。
【服務業】服務業發達,80年代以來更為完善。基本分為私人服務業和公共管理服務業兩大類。主要包括商業、貿易、旅館、飯店、銀行、保險、社會性服務業和公共服務業。2010年服務業產值為1227.6億歐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68.2%,從業人口為125.7萬,佔總勞力的46.9%。
【旅游業】2010年外國來芬旅游者住宿約501萬天,旅游收入21.9億歐元,佔國內生產總值的1.2%。游客主要來自俄羅斯、瑞典、愛沙尼亞、德國、英國、挪威、法國、美國等。主要旅游點是赫爾辛基、圖爾庫、東部湖區、北部拉畢地區和奧蘭島。
【交通運輸】交通運輸業發達,以鐵路和公路為主。2010年交通運輸情況:
鐵路:總長5919公裡,客運量40億人公裡,貨運量98億噸公裡。
公路: 道路總長105621公裡,其中公路79168公裡,高速公路765公裡。各種機動車336.8萬輛,其中小汽車約287.7萬輛、公共汽車1.3萬輛、貨車46.4萬輛, 客運量72.3億人公裡,貨運量260億噸公裡。
水運:商船642艘,總噸位157.8萬噸﹔內河航線長9541公裡, 客運量0.1億人公裡,貨運量2億噸公裡﹔沿海航線長9979公裡,貨運量26億噸公裡﹔水運港口近30個,總吞吐量31億噸。重要港口有赫爾辛基、圖爾庫、科特卡和波裡。
空運:有27個機場,4家航空公司,683架民用飛機,國際航線35條﹔客運量11億人公裡﹔貨運量200萬噸公裡﹔國際機場有赫爾辛基、圖爾庫和坦佩雷等。
管道:天然氣管道580公裡。
【財政金融】國家財政收支情況(單位: 億歐元):
2008 |
2009 |
2010 |
|
收入(不包括借債) |
452 |
478 |
505 |
支出 |
444 |
469 |
505 |
差額 |
+8 |
+9 |
0 |
2010年外匯儲備63.86億歐元,淨外債累計-124.19億歐元。
【對外貿易】2010年外貿總額約為1038億歐元,其中進口515億歐元,同比增長18%,出口523億歐元,同比增長16%,外貿順差8.7億歐元。 芬出口商品主要有金屬、紙張紙板、化工產品等﹔進口商品主要有金屬、化工產品、食品、紡織品等。主要貿易對象為歐盟國家。佔進出口總額的55%。芬主要貿易伙伴依次為俄、德、瑞(典)、中、英、美、荷。
【對外投資】芬直接投資國主要為瑞典及其它歐盟國家,外國對芬直接投資主要來自瑞典、美國和英國等國家。2010年芬對外直接投資855億歐元﹔全年吸引外資616億歐元。
【對外援助】90年代初芬經濟衰退,政府被迫大幅削減外援款項,1996年后有所增加。
主要受援國為:埃塞俄比亞、肯尼亞、莫桑比克、贊比亞、坦桑尼亞、尼泊爾、越南和尼加拉瓜,此外還有正在進行恢復重建的阿富汗、波黑、科索沃、蘇丹和巴勒斯坦地區等沖突地區。
【著名公司】諾基亞集團(Nokia)公司成立於1865年,早期從事造紙、化工、橡膠行業,60年代開始進入電信市場,近十年得到快速發展。主要生產移動和固定電信網絡設備及移動電話,現已成為世界最大移動電話生產商,全球領先的數字移動和固定網絡供應商。2008年有雇員12.8萬人,銷售額507億歐元,盈利50億歐元。諾基亞1985年進入中國市場,在北京、杭州等地設有研發中心。在華最大項目為2001年建立的北京星網(國際)工業園。
芬歐匯川集團(UPM-Kymmene)是世界第三大紙和紙制品生產商,具有百年歷史,在芬擁有93萬公頃森林,年平均消費林材24萬立方米。主要生產紙張紙漿、紙板和包裝薄膜。2007年銷售額94.6億歐元,營業利潤0.24億歐元,雇員人數2.5萬人。1999年在江蘇投資6億美元建立芬歐匯川(常熟)紙廠,年產35萬噸優質文化用紙。2002年增資4.7億美元,將常熟紙廠的生產規模擴大到年產80萬噸優質文化用紙,該項目是芬在華最大的單項投資項目。
斯道拉-恩索紙業集團(StoraEnso)由瑞典斯道拉紙業公司和芬蘭恩索紙業公司於1998年合並組建而成,是一家林、紙、包裝一體化集團,主要生產文化用紙、包裝紙板和木材制品等。2008年斯道拉恩索的總銷售額為110億歐元,在35個國家有雇員3.2萬人。1998年在蘇州收購紫興紙業有限公司,年產15萬噸銅版紙。2006年與山東華泰紙業有限公司合資興建山東斯道拉恩索華泰紙業有限公司,年產超級壓光紙20萬噸。2007年與廣西高峰集團簽署北海林漿紙一體化項目合資協議,建設規模為年產90萬噸漿、90萬噸紙,配套建設240萬畝原料林基地。
富騰工程有限公司(Fortum)歐洲主要能源公司之一,由耐思特(NESTE)工程公司、IVO有限公司等組成。經營范圍包括石油和天然氣,電力和熱能,工程建造、運營和維護,業務幾乎涉及所有能源領域。2008年公司有雇員近1.6萬人,銷售額56.36億歐元,盈利19.63億歐元。富騰在中國市場開展業務已有20年歷史,主要在石油、天然氣、太陽能、區域供熱、熱電混合產品和環保技術等領域提供服務和系統設備。2001年在華投資建立遼河富騰熱電有限公司。
【人民生活】2008年,勞動力人均收入約2.7萬歐元﹔全國有醫生18507人,每千人擁有3.5名醫生﹔每千人擁有小汽車475輛、固定電話362部、移動電話1076部﹔人均住房面積38平方米。
【軍事】總統為軍隊最高統帥。國防委員會是最高咨詢機構。總理負責領導民政方面的國防活動。國防軍總司令負責軍事方面的國防活動。國防軍總司令海軍上將尤哈尼·卡斯凱亞拉(Juhani Kaskeala)2001年6月4日就任。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服役期6∼12個月。
常備武裝力量1.65萬人,其中陸軍1.1萬人﹔海軍2300人,艦艇總噸位1.3萬噸﹔空軍3200人,主戰飛機F-18,共63架。
2011年國防預算為28.5億歐元,佔政府預算5.6%。
【教育】教育事業發達。1921年起實行義務教育。1980年起在全國實行9 年一貫制免費、義務教育。全國現有各類學校4324多所,在校學生超過192.7萬人(包括成人教育及各類業余學校的在校生)。2010年教育預算為62億歐元,佔政府預算12%。著名高等學校有赫爾辛基大學、阿爾托大學(2009年由赫爾辛基理工大學、赫爾辛基商學院和赫爾辛基藝術設計大學合並成立)、坦佩雷大學等。
2010年,芬蘭全國有圖書館840家,人均借閱量和人均出版量均居世界前列。
【新聞出版】2009年全國共有報紙201種(其中每周發行4-7期的51種),各種雜志和期刊3156種(每年4期以上)。主要報刊、創刊年及發行量:《赫爾辛基新聞》,1904年,38.34萬份﹔《晚間新聞》,1932年,15.04萬份﹔《晨報》,1882年,13.15萬份﹔《圖爾庫新聞》,1904年,10.72萬份。
有5家通訊社,其中最大的是芬蘭通訊社,簡稱芬通社,1915年成立,屬半官方性質,同世界主要通訊社均有業務聯系。外國在芬的通訊分社有15家。
芬蘭廣播公司(Finnish Broadcasting Company, YLE):1926年成立,1934年改為國營。對外用芬蘭語、瑞典語、英語、德語和法語廣播。1958年正式開播電視,現有電視1 台、電視2台、電視3台。此外還有赫爾辛基有線電視台和私營廣告電視台。70年代開始有有線電視。
(最近更新時間:2013年03月27日)
(責編:申亞欣、段欣毅) |
相關專題 |
· 俞正聲訪問芬蘭、瑞典和丹麥 |
熱圖推薦 |
|||
|
| ||
|
|
|
|
小編推薦 |
·張德江會見克羅地亞議長萊科 ·張德江會見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議長西米納 ·李克強對公共衛生與傳染病防控工作座談會作出重… ·京津冀啟動環境執法聯動機制 ·江西省撫州市委原常委李智富等2人被開除黨籍 |
頻道精選 |
|||
|
|
||
[專題]習近平訪亞非四國 五中全會精神 政壇人物 領導相冊 [反腐動員]北京通州衛生局原局長夫婦收建筑商79萬被判刑 [人事任免]今年16省市區黨政一把手調整 20位官員履新 [綜合報道]據稱正部級官員配車標准將降至35萬元以內 [各地要聞]江西7000余名干部親屬因資格不符被取消低保 |
[一語驚壇]收入差距尚且"諱言",分配不公如何"開刀"? [論壇]美派三航母迎接胡總出訪?·六國要聯合對抗中國? [訪談]黨國英談農村城鎮化·外交部李鬆談伊朗問題 [辯論] 花千億投資迪斯尼,值嗎?·你認同買不如租嗎? [博客]溫總理:見一葉而知天下 女副市長咋被騙色騙財? [博客]毛澤東為何成中國文化符號 男人居住北京11條理由 |
無線·手機媒體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