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德國5月23日電 (記者管克江、鄭紅、黃發紅)德國影響力最大的周報之一《時代》周報23日以整版篇幅刊登李克強總理的署名文章《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德國各界人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認為這篇文章從歷史和現實角度生動闡釋了中國未來的發展道路和中德關系,必將受到德國人民的好評。他們指出,中德相互促進、共同增長,大有可為,也將為中歐關系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做出貢獻。
法蘭克福金融管理學院教授霍斯特·洛切爾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李克強總理的文章文筆優美,邏輯縝密,一定會受德國人民的好評。文章中強調了中德合作求同存異、互利共贏的模式,指出中德經濟合作還有廣闊的前景。中國將繼續推行對外開放政策,發展市場經濟,改善中國的市場、商業環境,這些措施將繼續推動中德合作的深入發展。
他說,李克強總理從一個大洲的角度看待國家和區域發展,提到“歐洲的德國”和“亞洲的中國”。出於歷史原因,德國十分重視自己是歐洲的德國,因此這一觀念會得到德國人民歡迎。中德關系是中國與歐盟關系的火車頭,這一表述切合實際。德國是歐洲的大國,經濟上目前佔據主導地位。德國希望其他歐盟國家能夠盡早走出危機,實現快速發展。
洛切爾教授說,李總理在文章中談到的中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等進程,將為中德之間的進一步合作提供廣闊前景。這一系列的轉型,德國都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優勢。德國的農業生產很發達,普遍使用農機,農業生產率很高,農村人口比例低,農民屬於中等收入階層。中國農業現代化,也需要集中農村土地,實行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德國在機械化生產、農機機械、農場經營領域的經驗,可以為中國提供合作和借鑒。他指出,中國城鎮化是正確的道路,可以縮小城鄉差距。城鎮化會進一步推動工業化,推動經濟發展。中國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還應結合當前工業向銀行、咨詢、旅游等服務業轉型,能帶來更高收入,創造更多工作崗位。最后,還應兼顧環境保護這一重要轉型。環境保護也會帶來服務業的繁榮。
德國聯邦議院聯盟黨黨團主席福爾克爾·考德爾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李克強總理將德國作為他出訪的第一個歐盟國家,這說明德中關系的意義非比尋常。我們對此深感榮幸。德方非常欣賞李克強總理。我兩年前就見過他。他知識十分豐富,對中國的發展有清晰的設想。默克爾總理和李克強已經熟識並相互欣賞。我相信,兩人的個人關系也會非常好。考德爾說,我每年都去中國,中國領導人對中國未來發展的規劃令我印象十分深刻,他們非常清楚對自己的國家以及對世界發展的責任。考德爾表示,德中兩國在經濟領域的交流十分密切。這種交流符合兩國利益。我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世界,多年來德國企業也在中國投資。我們應繼續加強兩國的經濟交流,並保証公平的貿易關系。德國希望歐盟同中國通過對話解決貿易爭端。
德國外交政策研究所所長、中國問題專家桑德施耐德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德兩國關系目前的發展呈現一如既往的良好趨勢。李克強總理的來訪是近年來中德兩國高層領導人積極互訪的一部分。通過訪問,德中兩國的經貿關系會進一步加強,德國企業對中國的市場感興趣,中國企業希望與德國企業進行技術上的合作,並對投資歐洲感興趣。政治上雙方也將進一步深化關系,很多全球問題都關乎中德雙方的利益,雙方可以對其進行討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中德兩國的緊密關系對於中歐關系來說也能夠產生積極影響。
德國波恩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教授辜學武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德國是歐洲經濟的火車頭,中國經濟是亞太乃至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這兩個牽引力極大的經濟體的成功合作,已經超出了雙邊范疇。德國對華經貿合作的成果越大,歐洲總體得益越多。而且德中經濟合作的成功有利於按德中合作模式規范和影響未來歐中合作模式。
德國寶馬集團董事長諾伯特·雷瑟夫博士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李克強閣下在擔任國務院副總理期間就曾訪問過寶馬集團,並對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戰略給予了鼓勵。德國汽車工業在技術創新、設計和品牌管理等方面具有傳統優勢,而中國汽車工業也在這方面大踏步地前進,我們相信雙方汽車行業的合作一定前景廣闊。寶馬集團將與中方合作伙伴立足長遠,共同努力尋求雙贏的合作模式,致力於中國汽車業的不斷發展。不僅如此,我們將切實承擔企業社會責任,加強與本地社會的聯系,進一步將寶馬融入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潮流中。
德國聯邦外貿與投資署第一總經理貝諾·彭澤博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是德國非常重要的貿易伙伴,期待李總理的訪問繼續增進並加深兩國的經貿關系,帶來更多的中國企業來德國投資,並將德國對中國投資者熱烈歡迎的信息帶到中國。
勝藍國際律師事務所柏林代表處律師、亞洲問題專家皮爾寧博士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李克強是一位有活力、親民、注重實干的總理。他關注實在問題的解決,同時又有很強的分析判斷能力。他對城鎮化、社會福利方面問題的關注,對中國未來發展而言十分重要。德中關系正處在良好的發展道路上,德中關系將對歐中關系具有示范作用。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於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証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証(0104065) | 中國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