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滑動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雜志發表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就補齊短板進行了深刻闡述,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指明了工作著力點。

習近平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牽涉到方方面面,但補短板是硬任務。8月3日起,人民網推出“習近平總書記牽挂的全面小康‘硬任務’”系列報道,深入解讀這篇重要文章的精髓要義。

向左滑動
  • 飲水思源不忘老區
    小康路上習近平的拳拳深情

    努力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后一公裡”,需要聚焦短板弱項,實施精准攻堅。

    革命老區脫貧奔小康,習近平始終牽挂在心。他曾明確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

    “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是習近平強調的硬任務。

    一條底線——強調全面小康不能少了老區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

    “讓老區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確保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

    “我們要繼續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中央蘇區加快發展,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加快老區發展,使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是我們永遠不能忘記的歷史責任,是我們黨的庄嚴承諾。”

    2013年11月25日下午,習近平在地處沂蒙老區的臨沭縣曹庄鎮朱村親切地拉著83歲的“老支前”王克昌的手去他家看望。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河北阜平、山東臨沂、福建古田、陝西延安、貴州遵義、江西井岡山、安徽金寨、山西呂梁、河南信陽……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地方考察的足跡遍及各個革命老區。

    2015年2月13日,習近平在延安干部學院主持召開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

    這場座談會上,習近平同來自陝西、甘肅、寧夏的24位市縣委書記共商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大計,拉開了脫貧攻堅跨省區座談會的序幕。

    習近平強調,“我們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沒有老區的全面小康,特別是沒有老區貧困人口脫貧致富,那是不完整的。這就是我常說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的涵義。”

    習近平深刻指出,一些老區發展滯后、基礎設施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特別是老區還有數量不少的農村貧困人口,我們必須時刻挂在心上。

    2015年全國兩會參加江西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強調,要著力推動老區特別是原中央蘇區加快發展,決不能讓老區群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掉隊,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堅戰,讓老區人民同全國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2019年全國兩會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作出重要部署:“要做好革命老區、中央蘇區脫貧奔小康工作。”“要梳理排查、抓緊工作,確保老區蘇區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中一個都不掉隊。”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王健表示:“習近平總書記把革命老區發展時刻放在心上。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大對革命老區的扶持力度,形成了支持革命老區發展的政策體系,使相關資源要素向革命老區優先集聚,讓民生政策向革命老區優先覆蓋。”

    一種精神——激勵老區人民在奔小康路上展現老區精神

    2019年9月16日至18日,習近平在河南考察。16日下午,習近平來到位於信陽市新縣的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瞻仰革命烈士紀念堂。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老區精神積澱著紅色基因。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老區人民同樣展現出了強烈的奉獻奮斗精神。”2016年4月,習近平在大別山片區扶貧攻堅重點縣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考察時說。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太行深處到滹沱河畔,從沂蒙山區到遵義古城,從寶塔山上到六盤山中……每一次到革命老區考察調研時,習近平都會去瞻仰革命歷史紀念場所,回憶先輩們探尋革命道路時篳路藍縷、艱辛奮斗的歲月。

    2019年9月,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習近平再訪大別山區。在河南省信陽市新縣鄂豫皖蘇區首府革命博物館,習近平強調,“我們絕不能忘記革命先烈,絕不能忘記老區人民,要把革命老區建設得更好,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好生活。”

    習近平勉勵老區人民,“要發揚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精神,不僅要脫貧,而且要致富,繼續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

    時代雖不同,精神卻永存。總書記的深情囑托,激勵著老區人民感恩奮進、奮勇爭先的旺盛干勁。

    賡續老區精神中不屈不撓的頑強斗志——作為曾經的“全國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閩東老區寧德實施“老區工作優先行動”,每年配套投入產業扶貧資金1億元以上,扶貧小額信貸資金存量保持在3億元以上,積極引導貧困群眾有組織地發展能夠持續受益的產業。截至2019年底,寧德市5.9萬名老區貧困群眾全部實現脫貧。

    砥礪老區精神中艱苦奮斗的優良作風——甘肅省慶陽市是陝甘邊革命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貧困發生率曾長期保持在40%以上。當地邀請專家和致富能手到貧困村宣講政策、分享經驗,幫助群眾樹立“寧願苦干、不願苦熬”的觀念,用老區精神鼓舞干部群眾開發建設與脫貧攻堅的干勁。

    升華老區精神中勇於創新的思想品格——革命老區廣西田東縣是百色起義建立的右江蘇維埃政府所在地。近年來,田東縣大力推進組織方式、政策體系、重大改革、激勵制度、理論宣傳“五個創新”,榮獲全國脫貧攻堅組織創新獎。

    福建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張文彪指出,老區蘇區精神沉澱著紅色基因,是中國共產黨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質的集中體現。在今天奔小康的路上,革命精神歷久彌新,煥發新時代的光芒。

    一個目標——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蔣家坪村女媧鳳凰茶業現代示范園區,同茶農們親切交談。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2015年2月,陝甘寧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要讓老區人民都過上幸福美滿的日子。五年后再訪陝西,連著兩天,習近平分別考察了商洛市柞水縣金米村和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

    商洛、安康,這兩個地方有一個共同的名字——革命老區。

    習近平指出,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要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抗風險能力,建立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增收。

    陝西是“老區”大省,曾經,這些老區貧窮落后,而今,都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實際的脫貧之路。以安康市為例,其GDP增速連續5年位居陝西全省第一。今年2月,包括柞水縣在內的29個縣區退出貧困縣序列。至此,全省56個貧困縣區全部“摘帽”,三秦大地歷史性告別區域性整體貧困。

    江西,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起點,也是全國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

    2016年春節前夕,習近平到井岡山革命老區看望老區群眾,指出“要採取針對性更強、覆蓋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顯的舉措,實實在在幫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讓群眾享公平。”

    2019年5月再赴江西,習近平提出江西要“在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在推動中部地區崛起上勇爭先”。

    今年4月26日,隨著最后7個貧困縣宣布退出,江西全省25個貧困縣全部摘帽退出,江西革命老區擺脫了區域性整體貧困。

    習近平曾經指出,依托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和綠色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搞活了農村經濟,是振興鄉村的好做法。

    紅色旅游+綠色經濟,成為老區的小康生活樣本。福建建寧縣客坊鄉水尾村被稱為“紅色小井岡”。依靠挖掘紅色資源,當地成了全國鄉村旅游扶貧示范村、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2019年,建寧實現脫貧摘帽。

    貴州遵義以“遵義會議”“四渡赤水”“婁山大捷”“突破烏江”等紅色旅游產品為重點全面推進旅游發展。今年3月3日,遵義實現整體脫貧,812萬老區人民告別貧困歷史。

    江西井岡山成為我國建立貧困退出機制后第一個“摘帽”的貧困縣﹔“共和國搖籃”瑞金在贛南老區率先脫貧﹔湖南桑植告別無國道、無鐵路、無高速公路的歷史……革命老區建設發展步入快車道。

    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會長王健認為,老區正處於持續發力、跨越發展的關鍵時期,延續老區發展良好態勢,需要接續政策“扶上馬、送一程”,讓老區在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中不掉隊。

    書奮進之鴻篇,譜英雄之偉績。加快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不讓一個老區群眾在全面小康路上掉隊,使老區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相信紅土地新的時代榮光、老區人民的微笑,將是全面建成小康畫卷中的最美著色!(記者 彭心韞)

  • 習近平的深情牽挂:“安心水”怎潤百姓心

    2019年4月16日下午,習近平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在飲水安全方面,還有大約104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沒有解決,全國農村有6000萬人飲水安全需要鞏固提升。”2019年4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到了2020年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就會影響脫貧攻堅成色。”

    民以食為天,食以水為先。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是脫貧攻堅收官之年。要把好飲水安全的“總閘門”,補齊飲水安全的“小康短板”,讓一泓清泉潤澤百姓的心。

    補齊“飲水安全”短板,問題比想象得更復雜

    提到水資源匱乏,不少人都會將其與龜裂的大地和常年干旱的地區聯系起來。實際上,在中國,想要補齊奔小康的“飲水安全”短板,問題比人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

    在我國,想要解決貧困地區飲水問題並非易事——

    首先,中國水資源具有稀缺性、降水時空分布不均衡等先天特征。據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張春玲等專家於2013年發表的《淺析中國水資源短缺與貧困關系》顯示,水資源存在著資源型短缺、工程型短缺和水質型短缺三種形式。華北地區、西北地區、遼河流域屬於資源型缺水區域。而長江、珠江、鬆花江流域以及南方沿海地區出現工程型缺水,水利基礎設施薄弱﹔在珠三角、長三角等豐水區,受河道水體污染、冬春枯水期咸潮等影響,清潔水源嚴重不足。

    其次,貧困地區又多分布在多石山區、荒漠區、高寒山區、黃土高原區等地,較為偏僻,遠離經濟中心地區,基礎設施薄弱,水資源短缺,特別是資源型、工程型缺水尤為突出。

    路漫漫其修遠兮。一滴水,困住了許多貧困地區的百姓奔向小康的美好願景。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水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治水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明確提出“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治水思路,為推進新時代治水提供了科學指南和根本遵循。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提出“民生為上、治水為要,要尊重科學、審慎決策、精心施工,把這項惠及甘肅幾百萬人民群眾的圓夢工程、民生工程切實搞好,讓老百姓早日喝上干淨甘甜的洮河水”。

    2019年4月16日,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飲水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讓農村人口喝上放心水,統籌研究解決飲水安全問題。”還特別指出各地情況並不相同,“對飲水安全有保障,西北地區重點解決有水喝的問題,西南地區重點解決儲水供水和水質達標問題。”

    2020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扶貧項目開工復工,易地搬遷配套設施建設、住房和飲水安全掃尾工程任務上半年都要完成。

    一句句鏗鏘話語為保障飲水安全、維護群眾利益指明方向。在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下,一幅熱火朝天的奮斗藍圖已經在華夏大地上徐徐展開。

    一地一策,為貧困地區引來“安心水”

    飲水安全影響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成色。汩汩清水匯聚起殷殷真情,譜寫著脫貧攻堅道路上萬眾一心的凱歌。

    2013年2月2日至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甘肅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那次考察,習近平總書記繞過九曲十八彎,先后來到海拔2400多米的定西市渭源縣元古堆村和海拔1900多米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入戶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

    缺水干旱是制約甘肅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一個主要難題。在一戶人家,習近平總書記特意端起一瓢水品嘗,感受村民真實的生活狀況。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專程來到渭源縣引洮供水工程工地視察,他對當地和隨行的國家有關部委負責同志說了8個字:“民生為上、治水為要”。

    2014年,甘肅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跨流域調水工程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正式竣工,汩汩清冽的洮河水流進旱塬山鄉,激活了貧瘠隴中的希望之源。2015年,總投資73.06億元的引洮供水二期工程正式開工,建成后,將有268萬余人從中受益,29萬余畝旱地變良田。

    2019年9月18日,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流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區域。”“ 積極支持流域省區打贏脫貧攻堅戰,解決好流域人民群眾特別是少數民族群眾關心的防洪安全、飲水安全、生態安全等問題,對維護社會穩定、促進民族團結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指示點明了保障黃河長治久安的重要意義。

    蜿蜒的黃河水流經陝西省府谷縣。這裡因其特有的地理特性導致水資源分布的時空不均,境內水土流失嚴重。村民常年要到幾公裡外的水井挑水吃。2019年,府谷縣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146處,解決了全縣2.4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擴大農村飲水安全項目的覆蓋范圍和惠及程度。

    從201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新解決農村6300多萬人飲水安全問題”,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支持現代農業設施、飲水安全工程和人居環境整治……可以看到,解決飲水問題始終是政府牽挂的一件大事。

    “中國在解決飲水安全問題時離不開‘精准’二字。”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指出,“第一要點是精准識別,摸清不同地區缺水原因與缺水地區分布,區分缺水、水質差等不同因素造成的缺水。第二要點是精准施策,因人施策、因戶施策、因地區施策,地方將保障飲水安全納入到縣級脫貧攻堅項目庫中,優先安排資金,優先組織解決。”雷明強調,“在治理過程中各地探索創新組織模式,比如‘政府+社會+企業’‘龍頭企業+協會’等,精准發力採取多項有效措施。”

    “綜觀我國解決貧困地區飲水安全問題,形成了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的經驗——因地制宜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不搞 ‘一刀切’。整體上採取了集中供水和分散式供水模式,如城郊採取與城市並網的方式供水,遠離城鎮人口相對集中的中心村採取新建集中飲水安全工程等。”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姜文來指出,“同時,我們建立了中國特色的農村飲水安全工作機制,採取了中央統籌、省負總責、市縣抓落實的工作機制,各負其責,確保將農村飲水安全落實到實處。”

    有水百業旺,一涓“致富水”滋潤千萬家

    2019年,在第六個國家扶貧日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對脫貧攻堅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各地區各部門務必咬定目標、一鼓作氣,堅決攻克深度貧困堡壘,著力補齊貧困人口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短板,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同全國人民一道邁入小康社會。

    要想奔小康,就要搬開“水資源匱乏”的絆腳石。沒有水,注定貧瘠。水,還是一道關乎生存與發展、脫貧與致富的千年命題。

    “消失幾十年的湖泊回來了!”站在塔裡木河尾閭台特瑪湖岸邊,塔裡木河流域管理局副局長吾買爾江·吾布力感嘆。20年生態輸水,塔裡木河流域生態改善,草木婆娑、飛鳥翔集的風光重現。

    不僅如此,有水煥生機,解渴水變“致富水”。發展鄉村旅游,更多人吃上“生態飯”。當地政府扶持開發4A級景區,每天平均接待游客上千人次。村民在景區打工,每月工資有2600多元。

    有了水,一切都活泛了。發展產業有了根基,脫貧攻堅有了保障。一座座蔬菜大棚拔地而起,一個個牛羊養殖場已具規模,一個個企業落地生根。一涓“致富水”滋潤了千萬家。

    盼水、祈水﹔尋水、引水。來之不易,所以更加珍惜。

    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引洮供水一期工程時說:“北方缺水,要認真研究節水灌溉技術,不能搞大水漫灌,把有限的水資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良性運行實現綜合效益的最大化,避免得來不易的水資源污染、浪費,是人們廣泛而朴實的心願。

    根據《2020年水利扶貧工作要點》,水利部將督促地方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建立常態化的“回頭看”機制﹔對貧困地區、各渠道反映問題較多地區以及山區和偏遠地區,加大暗訪核查和“靶向”核查力度……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之年,飲水安全的“短板”不僅要補齊,還要補牢。

    “飲水安全不是‘時點’問題,而是一項長期工作。要建立穩定的安全供水機制——包括水質、水量、方便程度、保障率。未來我們要認真 ‘回頭看’,包括基礎水源地保護、管網建設、水質水量保障措施、運營運行等,為貧困地區人口安全飲水提供長久保障。”雷明指出。

    “保障農村飲水安全不單是應急問題,更要長久地為農民服務。”姜文來表示,“要建立農村飲水安全可持續機制,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質量。同時,通過高效管理保障讓農村飲水安全用起來、好起來,如建立可持續的水價體系等,確保飲水工程能夠良性運行。”

    不僅如此,水利部今年將全面完成解決貧困人口飲水安全目標任務,加快補齊貧困地區水利基礎設施短板,認真落實水利惠民政策,全力推進重點區域水利扶貧工作,切實強化水利扶貧保障措施。

    水潤民心,澤被萬物。喝好水、用好水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解決100多萬貧困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搬開奔向小康路上的“絆腳石”,讓干淨水、放心水、“致富水”潤澤百姓的生活,流向人們的心間。(宋子節)

  • 全民健康助力全面小康
    習近平念茲在茲

    醫療是民生之需,攸關生命全。解決“看病難、看病貴”這一百姓迫切期盼,習近平總書記時刻牽挂於心。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在習近平看來,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之一,必須加快補齊,為百姓筑牢健康防線。

    重心下移 打通就醫難“最后一公裡”

    2014年12月13日,習近平來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鎮衛生院,了解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和村民看病就醫情況。圖片來源:新華社

    基本醫療有保障,奔向小康有力量。如何化解基層“醫荒”,讓“全民健康”托起“全面小康”?習近平指出,引導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把健康“守門人”制度建立起來,是滿足人民群眾看病就醫需求的治本之策。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周鬆勃認為,推動醫療資源向基層傾斜,讓更多全科醫生能夠坐診於基層醫院,既可以極大緩解大醫院人滿為患的壓力,又能加強基層醫療機構建設,方便群眾就近就醫。這不僅是衡量全面小康的基本要求之一,也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一項任務。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瞄准醫療衛生事業短板,靶向發力,體現了“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基本原則的新一輪醫改一步步扎實推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健全網絡化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運行機制。

    任務已經明確,改革扎實推進。2014年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覆蓋50%以上的縣(市),次年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進一步擴大,我國公立醫院改革進入“全面推進”時代。2017年,國務院印發《“十三五”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推動形成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就醫新秩序。

    從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到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從全面推進醫聯體建設,到逐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從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到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一項項務實舉措促進醫療衛生工作重心下移、資源下沉的同時,也讓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惠及千家萬戶。

    基層醫生是守護好群眾健康“第一道防線”。近年來,通過“縣聘縣管鄉用”“鄉聘村用”以及從衛生院選派醫生開展巡診或派駐等靈活方式,持續充實鄉村兩級衛生人才隊伍。數據顯示,2019年為貧困地區培養醫療衛生人才1.2萬名,向鄉村兩級支援醫務人員9.8萬人。

    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連接著我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最后一公裡”。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基層醫療衛生硬件不斷升級,城鄉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基本建成,基本實現“村村有衛生室、鄉鄉有衛生院”。據國家衛生健康委介紹,截至2019年11月底,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和人員“空白點”基本消除,貧困地區縣域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增強。

    “近年來,醫療改革不斷走深走實,擴大成效。大城市醫療資源逐漸向農村傾斜,鄉村兩級醫療機構和人才越來越多,軟硬件實力都有了質的飛躍,基層醫療服務能力水平顯著提升,讓更多人能夠就近診療,也願意在家門口看病。”周鬆勃表示,醫療資源的有序下沉,不僅緩解了老百姓就醫難題,特別是在貧困地區體現得尤為明顯,而且醫療衛生服務能力的提高,讓群眾實現“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縣”的心願。

    兜底保障 緩解看病后顧之憂

    2016年8月19日至20日,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 攝)

    醫療保障是人民身體健康、社會和諧穩定的“壓艙石”。如何完善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讓老百姓看得起病,習近平念茲在茲。

    黨的十九大報告要求,“全面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對完善醫療保障體系,擴大醫療保險覆蓋面提出具體目標。

    利民之事,絲發必興。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國家醫療保障政策惠民力度不斷升級。2015年國務院決定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2018年國家醫保局挂牌成立,實現全國醫保事業的集中統一管理﹔2019年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醫保制度,參保率穩定在95%以上……覆蓋城鄉、相互銜接、多層次的醫療保障網正織牢織密,保基本、防大病、兜底線的能力進一步增強。

    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基本醫療保障網精准發力。國家醫保局會同財政部明確提出“兩個確保”要求,全面免除患者費用負擔﹔廣東、浙江等地及時出台特殊報銷政策﹔同時,醫保還在患病困難群眾保障、醫院預付資金撥付、藥品供應保障、互聯網+醫保服務等方面全覆蓋,強而有力地為人民群眾兜住生存線,守住生命線。

    “醫療保障不僅是關乎14億中國人民切身利益的最大民生工程,而且是建設健康中國、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保障。”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表示,正是在醫保制度日益健全的條件下,中國人民的醫療服務需求得到了大幅釋放,人民群眾疾病醫療的后顧之憂持續大幅度減輕,全民健康水平顯著提升。

    看得起病,也要吃得起藥。小小一粒藥,承載著老百姓追求身體健康的渴望,更承載著國家對民生的關切。習近平指出,要密切監測藥品短缺情況,採取有效措施,解決好低價藥、“救命藥”、“孤兒藥”以及兒童用藥的供應問題。

    2017年黨中央部署改革完善短缺藥品供應保障機制﹔2018年,11個試點城市開展藥品集中採購,次年9月試點擴至全國﹔2019年國家醫保藥品目錄進行第四次調整……近年來,黨和國家打出一系列漂亮的“組合拳”,推動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新藥、好藥大幅降價,千千萬萬患者從中受益。

    醫保、醫療、醫藥之間存在著十分緊密的內在關系。高質量的醫保制度不僅取決於自身的不斷優化,還取決於醫療衛生服務系統與醫藥供應系統的同步優化。鄭功成建議,加快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系統與醫藥供應系統的改革步伐,讓更多患者安心看病,放心吃藥。

    “全民有醫保,看病不再難,吃藥不再貴”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國家對百姓許下的庄重承諾。正如習近平所言:“我們建立全民醫保制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解除全體人民的疾病醫療后顧之憂。”

    “雲端診療” 化解就醫難題新途徑

    2016年4月1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導小組組長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 攝)

    遠程會診、網上問診、無接觸購藥、在線醫保報銷……新冠肺炎疫情期間,互聯網醫療平台成為百姓就醫的“第二選擇”。互聯網醫療蓬勃興起,為促進區域醫療衛生資源共享,化解人民群眾就醫難題提供新途徑。

    審時度勢,高瞻遠矚。2013年8月29日,習近平在遼寧大連東軟集團(大連)有限公司考察時叮囑道,醫療衛生服務加上信息化,如虎添翼,要用醫療衛生服務信息化更好為群眾服務。此后,他多次在不同場合表示,推進“互聯網+醫療”。

    “信息化技術為患者帶來了便利,提升了醫生的工作效率,促進了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天津市第三中心醫院院長李彤認為,通過智慧服務讓患者就醫更便捷,體驗更舒適。通過智慧醫院提供最新的治療手段與最優化的治療方案,規范了醫療行為,降低了醫療費用。

    民之所系,政之所向。自2014年起,國家陸續發布互聯網診療和互聯網醫院管理辦法等,極大推動了分級診療服務﹔2018年,寧夏獲批全國首個“互聯網+醫療健康”示范區,全面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融合發展﹔2019年,首個5G醫療實驗網絡在河南建成,在全國率先開展遠程B超檢查、遠程會診、遠程移動急救、遠程手術指導等應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推動醫療互聯網化方面,不斷試探破格,加大支持和試行力度,一項項實實在在的利好舉措接續發力,成為互聯網醫療發展的助推器。

    新的形勢,新的起點。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經過數年沉澱的“互聯網+醫療”迅速實現優質醫療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有效配置,得到廣泛認可和應用。國家衛建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中央網信辦等部門多次發文鼓勵開展互聯網診療。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再次指出,要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

    “目前出台的一系列政策釋放出的強烈信號,便是未來國家將大力推進醫療信息化建設。”在李彤看來,互聯網醫療在破解基層就醫難題、平衡區域醫療資源、重塑醫療服務體系等方面大有可為。

    從“看得上病”到“看得安心”,我國醫療衛生服務事業發展蹄疾步穩,“病有所醫”的民生承諾逐步兌現。正如習近平所言,“使全體中國人民享有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也是我們兩個百年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將實現,14億中國人民必將以更加健康的姿態闊步小康路,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梁秋坪)

  • 交通"短板"變幸福"潛力板"
    習近平布局暢通農村"大動脈"

    “路,就是山裡人的命。”這話並不夸張。從一個普通群眾的脫貧致富,到一個鄉村的振興,再到整個農業農村的現代化,哪樣都離不開路。

    在《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的文章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貧困地區水電路訊等基礎設施狀況較差,很多地方沒有打通“最后一公裡”。如何逐步消除制約農村發展的交通瓶頸,為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提供更好的保障,這一直是他挂念在心的大事。

    破除農村交通瓶頸 打通“最后一公裡”

    一條農村公路,連接的是鄉村與城市,打通的卻是貧瘠與富足、困頓與希望。

    要想富,先修路。對大山深處的群眾來說,沒有暢通的路,再好的致富夢想也是“空中樓閣”。

    在湖南湘西有首民謠:“矮寨坡,山連山,一十三道彎,彎彎都是鬼門關。”唱的是湘西矮寨盤山公路的險惡,這裡是湖南通往重慶的必經之路,歷來被過往司機視為畏途。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湖南考察。這是3日下午,習近平來到位於湖南吉首市的矮寨特大懸索橋考察。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2013年1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吉首市的矮寨特大懸索橋視察。了解到湘西州近年來交通條件變化很大,特別是鄉村道路網已基本形成,習近平總書記很高興。他指出,“貧困地區要脫貧致富,改善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很重要,這方面要加大力度,繼續支持。”

    時隔四個月,習近平總書記於2014年3月在關於農村公路發展的報告上再度批示:“在一些貧困地區,改一條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給群眾打開一扇脫貧致富的大門。”

    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指導下,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以國家高速公路、普通國道、農村公路建設為重點,實施了一大批重點工程,積極解決貧困地區的交通發展短板。

    在中國西部偏遠山區山高谷深的地方,溜索曾是民眾的重要交通工具。近年來,四川在阿壩、甘孜、涼山、廣元、綿陽等地山區相繼建設的“溜索改橋”項目,讓這裡的“蜀道難”成為歷史。

    2018年,經過5年多艱苦奮斗,四川省77座“溜索改橋”項目全部建設完成,結束了該省499個村、十幾萬民眾僅靠溜索出行的歷史。路通了,山貨得以賣出,游人紛至沓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有盼頭。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瀘溪縣曾是國家級深度貧困縣。當地村民從外返村必須先坐渡船,再步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惡劣的交通條件是導致“山裡產品運不出去、山外技術引不進來”的直接原因。而在瀘溪縣建橋、修路通車以后,不僅旅游經濟一路攀升,還發展了蔬菜和中藥材基地,脫貧攻堅成效顯著。

    “打通農村發展‘最后一公裡’,這不僅意味著彌補貧困地區在交通上的缺陷,也為貧困地區步入全面小康、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基礎。”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生態文明教研部教授張孝德坦言,在中國邁向交通強國的進程中,一個布局完善、互聯互通、綠色智能、耐久可靠的綜合交通基礎設施網絡體系,離不開農村公路這一“毛細血管”的暢通。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張琦指出,農村公路發展為深度貧困地區打通“最后一公裡”取得了明顯成效,但還面臨不少挑戰。他建議,在農村公路發展的總量、路網完善、技術等級、網絡覆蓋廣度與通達深度等方面,應加以重視積極發力。

    倡建“四好農村路” 給力新時代的鄉村振興

    受地理條件復雜、經濟基礎薄弱等因素制約,不少地區農村公路的建、管、養、運還存在許多薄弱環節,成為廣大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短板。

    圖為2020年5月12日拍攝的廣西融水苗族自治縣同練瑤族鄉大坪村下大弄屯的通屯公路。2016年至2019年,同練瑤族鄉共建設48條公路,實現108個屯全部通路、49個20戶以上屯全部通水泥路,改善了瑤鄉群眾的出行條件,打通了脫貧攻堅“最后一公裡”。 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為此,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就建設“四好農村路”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一場關於農村路的改革拉開序幕。

    2017年12月,他再度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交通運輸部等有關部門和各地區要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並再次強調既要把農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護好、運營好,為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更好保障……

    在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左停看來,“四好農村路”是實現精准扶貧精准脫貧的“先手棋”,是破解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瓶頸的關鍵,也是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保障,還是鄉村振興的基礎,更是確保小康路上不讓任何一地因交通而掉隊的底氣所在。

    “四好農村路”就像一條條金絲銀線,一頭連著田間地頭,一頭連著廣大客戶,把貧困地區與全國大市場緊緊連在一起,有效盤活了貧困地區的資源。這項由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提出、親自推動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為農村交通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

    “四塞之固,舟車不通﹔土貨不出,外貨不入。”坐落於沂蒙山深處的山東省蒙陰縣岱崮鎮,長年交通閉塞,山貨難運出、美景無人賞,庄稼漢們隻好外出另謀生計。

    近年來,“四好農村路”的春風吹拂神州大地,讓曾經的“四塞之固”變成了大道通途。路通了,山裡的蜜桃飛向了北京、上海的超市,還漂洋過海遠銷歐洲﹔路通了,城裡的游客紛至沓來,賞春度夏領略金秋﹔路通了,不少打工者重返家鄉,辦起農家樂、建立合作社。

    不僅是岱崮鎮變了樣,湖北省羅田縣“四好農村路”的快速發展,帶動了近10萬貧困人口脫貧增收。老勝天公路改造后,九資河鎮2000多戶貧困戶靠種植中藥材脫貧摘帽﹔駱駝坳鎮燕兒谷公路和鳳山鎮大霧山旅游公路通車后,鄉村旅游火爆,700多戶貧困戶吃上了旅游飯。

    強化頂層設計、加強組織保障、加大資金投入、精准定向施策……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關心支持下,我國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結出了累累碩果——

    2014-2019年五年間,全國農村路網規模持續增長,新改建農村公路139.2萬公裡,農村公路總裡程達405萬公裡,通硬化路鄉鎮和建制村比例分別達到99.64%和99.47%。共建農村交通的大格局逐步形成。農村“出行難”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交通扶貧精准化水平不斷提高,農村物流網絡不斷完善,“四好農村路”已經成為鄉村居民增產增收、脫貧致富的幸福之路。

    “總書記提出建設‘四好農村路’的思路,讓鄉村‘走得出去’、‘引得進來’。這不僅能打通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梗阻,還能讓農村有‘造血’能力,從而形成服務鄉村振興的‘雙向通道’,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共建共享,為鄉村振興的發展帶來活力。”張琦如是說。

    堅持新發展理念 布局致富“大動脈”奔小康 

    “沒有農村的小康也就沒有全面的小康。為了廣大農民的小康夢早日實現,新形勢下,要進一步深化和加強農村公路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對農村的發展和農民致富奔小康有著更加深遠的謀劃。

    對於農村公路助推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習近平總書記寄予了殷切期望。在他的關心推動下,我國努力邁向“四好農村路”的總目標,筑起打贏脫貧攻堅、走向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

    2019年8月,交通運輸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農村交通條件和出行環境得到根本改善,基本建成布局合理、連接城鄉、安全暢通、服務優質、綠色經濟的農村公路網絡。

    規劃建設農村公路,不能一味追求數量和規模的增長,要想發揮農村公路建設的最大效益,需注重與鄉村振興戰略、與精准扶貧脫貧、與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相協調。世易時移,“修路”的要求更高,但永恆不變的是,農村道路連通人的需求,深植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裡。

    昔日羊腸小道的羅霄山脈井岡山貧困地區“路無三尺寬”,如今“諸多動脈通四海,千條血管互交織”的交通路網伸向田間山頭,打通經濟社會發展的“任督二脈”……

    井岡山神山村路況新舊對比圖。井岡山市委宣傳部供圖

    日前,記者在井岡山市茅坪鄉神山村看到,村裡的羊腸小道變成寬廣平坦的柏油路。一路通,百事通! 發展綠色產業,搞起紅色旅游,神山村推進“交通+產業”模式,大力發展茶葉、黃桃、雷竹等特色產業,這裡的人們生活越來越富裕,笑容越來越燦爛。

    神山村的變化,只是我國農村公路建設成果的一個縮影。

    近年來,一些貧困縣大力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帶動了一批特色產業、特色小鎮發展,桃花小鎮、蓮藕小鎮、光伏小鎮等雨后春筍般涌現,一條條路把這些特色小鎮“串珠成鏈”,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找到致富門路。 “下一步的重點應以‘四好農村路’高質量發展為抓手,因地制宜推動交通項目更多向進村入戶傾斜。”左停建議說,一是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進一步加大投入,改善道路條件﹔二是加強道路的維護和管理,可以開發一些道路維護的專項公益性崗位﹔三是要加大對農村運輸、物流發展的政策支持力度,要採用財政補貼等手段鼓勵公司、能人參與農村交通運營。

    高質量的鄉村交通基礎設施需要專業化的管理與運營。張琦支招表示:“我認為應探索引‘政’入村,強化政府主導責任﹔引‘資’入村,夯實建設資金保障﹔引‘智’入村,提供人才智力支撐﹔引‘技’入村,優化交通運輸服務。”

    “絕不讓任何一個地方因農村交通問題在小康路上掉隊!”這是黨向廣大人民群眾作出的庄重承諾。

    以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為遵循,廣袤的農村土地上一條條“脫貧攻堅路”“鄉村振興路”“全面小康路”徐徐鋪開,必將筑起廣大農村群眾共圓致富夢的康庄大道。(記者 鄧志慧)

  • “三區三州” 習近平關心的“硬仗中的硬仗”這樣打

    今年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全國還有52個貧困縣未摘帽、2707個貧困村未出列、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未全部脫貧。”從區域看,主要在“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

    習近平總書記在《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中是這樣描述“三區三州”地區的——貧困人口較為集中,自然條件極端惡劣,脫貧攻堅任務最重,是“短板中的短板”。

    “三區三州”是事關中國能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之地”,是最難啃的“硬骨頭”。

    “脫貧攻堅本來就是一場硬仗,而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這場硬仗中的硬仗。”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

    使命催征 堅決啃下“硬骨頭”

    2019年4月16日下午,習近平主持召開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每一個貧困群眾都要幫扶,這才是共產黨。”

    近幾年,歷次召開的脫貧攻堅主題座談會上,習近平都會對做好“三區三州”脫貧工作出叮嚀囑托——

    2017年在太原,要求集中力量攻克“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堡壘。

    2018年在成都,用“有天無地,有山無田,有人無路”點明了“三區三州”地區面臨的脫貧難度。

    2019年在重慶,強調“三區三州”仍有17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要求“攻克堅中之堅”。

    2020年在北京,指出要繼續聚焦“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落實脫貧攻堅方案,瞄准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狠抓政策落實。

    使命催征急。啃“硬骨頭”,要下硬功夫!

    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出台,專門對“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作出部署。“三區三州”所在6省區分別制定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明確了作戰圖、時間表。

    “我國總體上已基本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但還有一些短板,最大的短板是脫貧攻堅。”“各地區各部門務必一鼓作氣、頑強作戰,不獲全勝決不收兵。”“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致貧原因復雜,民族、宗教、維穩問題交織,是決定脫貧攻堅戰能否打贏的關鍵。”2019年4月16日,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習近平發出決勝脫貧攻堅沖鋒令。

    2019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要確保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全面完成,集中兵力打好深度貧困殲滅戰,政策、資金重點向“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傾斜,落實產業扶貧、易地搬遷扶貧等措施,嚴把貧困人口退出關,鞏固脫貧成果。要建立機制,及時做好返貧人口和新發生貧困人口的監測和幫扶。

    近三年,中央有20多個部門相繼出台了40多個支持“三區三州”等深貧地區脫貧攻堅的“硬核”文件。一一破解住房安全、因病致貧、因殘致貧、飲水安全等老問題,針對教育扶貧、就業扶貧、基礎設施建設、土地政策支持和兜底保障工作項項推進。

    截至2019年底,“三區三州”貧困人口由2017年年底的305萬人減少到43萬人,貧困發生率由14.6%下降到2%。

    清華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艾四林表示,困難群眾始終是總書記心中的牽挂。“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作出的鄭重承諾,是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形象表達,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生動詮釋。“全面小康路上一個也不能少”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能夠保障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決戰決勝 向最后的“堡壘”發起總攻

    2018年2月11日上午,習近平驅車2個多小時,從西昌市來到位於大涼山深處的昭覺縣三岔河鄉三河村、解放鄉火普村,走進彝族貧困群眾家中,看實情、問冷暖、聽心聲,同當地干部群眾共商精准脫貧之策。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交通曾是制約“三區三州”發展的最大短板。

    2017年全國兩會,習近平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特別提到了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的“懸崖村”。他說,曾在電視上看到有關“懸崖村”的報道,特別是看到村民們的出行狀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當地建了新的鐵梯,心裡稍稍鬆了一些。

    從步步驚心的藤梯到抬腳能邁的樓梯,從漏雨漏風的土坯房到堅固寬敞的新樓房。總書記牽挂的“懸崖村”——昭覺縣阿土列爾村,現在,變樣了。

    “我做夢都沒有想到會在縣城有這樣一套漂亮的房子。”村民某色達體告別連續5代人居住的“懸崖村”,一家4口搬進了昭覺縣城搬遷安置點裡100平方米的新房。

    今年5月,“懸崖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完成了搬遷。集中安置點內,6層高的樓房錯落有致,超市和籃球場等設施一應俱全。

    既要“搬得出”,還要“穩得住”,更要“能致富”。

    據涼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長、昭覺縣委書記子克拉格介紹,全縣正全面開展電焊技術、家政護理、烹飪技術、種植養殖等實用技術課程的培訓,預計年內培訓貧困戶5000余人次,讓貧困群眾掌握一技之長。

    6月9日,昭覺縣城集中安置點沐恩邸社區迎來了首場現場招聘會,72名才從山頭搬下來的彝族群眾在現場就找到了新的工作。

    而“懸崖村”原址及古裡大峽谷將開啟新一輪旅游開發。這與某色達體的想法不謀而合。最近,他和妻子正為民宿旺季的到來做准備。一家人相信,隻要勤勞能干,脫貧致富的希望就在前方。

    農業農村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為這樣的做法點贊,他指出,這有效地解決了重搬遷輕幫扶的問題,對就業加強了關注,對搬遷群眾的風俗文化也給予了重視。

    手中有活干 小康路更寬

    2013年2月3日,習近平沿著陡峭山路來到山大溝深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看望東鄉族群眾。圖為習近平在村民馬麥志家,和一家人聊家常。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9年全國兩會,在參加甘肅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脫貧難度極大,我對甘肅的扶貧工作非常關注,對這裡脫貧任務的完成很關切。”

    時光回溯至2013年2月。習近平冒著嚴寒,沿著陡峭山路來到山大溝深的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布楞溝村看望東鄉族群眾。他說:“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高度重視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一定會給鄉親們更多支持和幫助,鄉親們要發揚自強自立精神,找准發展路子、苦干實干,早日改變貧困面貌。”

    總書記的殷殷囑托,正在成為現實——

    眼下,布楞溝村處處展現著活力:南面山台上的養殖場裡牛羊滿圈,生機勃勃﹔種植大棚裡木耳正吐露嫩芽﹔北面山上的經濟林綠意盎然,金銀花柔軟的蔓條上星星點點地綴著花蕾,婦女們正忙著採摘。村史館迎來一撥撥游客,農家樂也開始變得熱鬧起來。

    “金銀花就是致富的金花銀花!”村民馬外飛葉說。她家2018年種了3畝金銀花,“沒咋管,沒想到今年長成了,1畝地至少能摘100斤,按1斤平均10元算,也收入1000元哩!”

    布楞溝村素有養殖牛羊的傳統。2014年底,村裡致富能人馬大五德領辦起了布楞溝養殖專業合作社。2019年,出欄8000隻羊,給每戶發放青貯草520公斤、分紅2000元。在東鄉縣發展牛羊主導產業的“155”產業扶持政策下、馬大五德的帶動下,全村人養牛養羊熱情高漲。“我們的羊都帶著‘智能耳環’,用手機掃一掃,都是可溯源的哩!”馬大五德說。

    除了發掘傳統產業的潛力,布楞溝村還因地制宜引進了不少新項目。56戶村民房頂上“種”下了光伏發電設備,兩年來,累計發電超過12萬千瓦時,為群眾創收超過10萬元,戶均發放1800多元。

    “三區三州”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資源、自然資源和旅游資源,各地正積極推動產業之變,讓貧困戶手中有活干,小康路更寬:

    在四川涼山州普格縣彝族火把節發祥地日都迪薩,苦蕎、燕麥等農特產品供不應求,以火把節為帶動,當地村民正積極投入文旅產業中。

    在雲南怒江州,全州30個旅游扶貧示范村正加快建設,依托特色旅游資源培育750戶旅游扶貧示范戶,讓當地群眾實現了樓上居住樓下就業。

    在西藏革吉縣,通過草補、提供公益性崗位、教育扶貧等辦法,牧民收入渠道不斷豐富。2018年起,革吉縣鄉兩級政府出資建起了手工合作社,組織編織頭巾、卡墊、腰帶。

    在青海玉樹州,當地將生態管護公益崗位設置與脫貧攻堅有機銜接,整合草原、濕地、林地管護員制度,制定出台了生態管護公益崗位機制相關政策,實現了建檔立卡戶“一戶一崗”,穩定就業。

    在新疆洛浦縣,當地因地制宜重點培育種鴨、種鴿養殖和黑木耳種植、奶牛養殖等產業,探索形成幫助貧困人口和市場對接的“龍頭企業(村委會)+養殖合作社(養殖大戶)+貧困戶”模式,帶動貧困戶持續增收。

    宋洪遠表示,越是脫貧成本高、攻堅難度大,越要超常規發力。要不斷鞏固前期的脫貧工作成績,進一步拓展新的發展效益。不僅要能“打硬仗”,還要建立長效機制,確保在下一階段穩定脫貧不返貧。

    啃下“硬骨頭”,打贏“收官戰”!

    習近平指出,到2020年確保我國現行標准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問題,是我們黨對人民、對歷史的鄭重承諾。

    “社會主義道路上一個也不能少,全面小康大家一起走!”旌旗獵獵舞,戰鼓聲聲催。看“三區三州”關鍵之地的收官之戰,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近在眼前!(記者 彭心韞)

     

  • 安居樂業 習近平這樣指導筑牢住房安全“屏障”

    “在住房安全保障方面,全國需要進行危房改造的4類重點對象大約160萬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約80萬戶。一些地方農房沒有進行危房鑒定,或者鑒定不准。”2019年4月16日,在解決“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語重心長地說。在會上,習近平強調,如果到了2020年這些問題還沒有得到較好解決,就會影響脫貧攻堅成色。

    保障住房安全,是“兩不愁三保障”的重要內容。《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中指出,對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4個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其中之一是“部分貧困人口仍住危房問題等”。

    一磚一瓦,凝聚了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必勝信念,壘砌起億萬百姓“安居樂業”的朴素願望。

    滿足人民對住房安全的期待,要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

    2014年1月26日,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度的嚴寒,來到興安盟阿爾山市伊爾施鎮,看望慰問74歲的困難林業職工郭永財一家。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4年春節,內蒙古興安盟阿爾山市伊爾施鎮居民郭永財家裡迎來一位特殊的客人——

    1月26日下午,習近平冒著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來到郭永財家中,察地窖,摸火牆,看年貨,坐炕頭,詳細了解一家人的生活。

    看到郭永財等群眾住房還比較困難,習近平叮囑當地干部要加快棚戶區改造,排出時間表,讓群眾早日住上新房﹔要做好慰問困難群眾工作,讓每個家庭都過好節。

    2014年起,阿爾山市累計投入資金40億元,完成棚戶區房屋征收上萬戶,籌措回遷安置房2700套。“以前住平房,燒火、撿柴、倒灰,鼻子都熏得黑黑的﹔如今住上樓房,有了燃氣灶和熱水器,也不用再跑公共澡堂了。”郭永財的老伴馮秀華說。

    住房安全有保障,是貧困人口脫貧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標,直接關系攻堅戰質量。習近平指出,“住房安全有保障主要是讓貧困人口不住危房”“南方住房要注重通風,北方住房要注重保暖”。

    2013年10月29日,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發表了講話。他指出,經過長期努力,我國住房發展取得巨大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解決群眾住房問題是一項長期任務,還存在著住房困難家庭的基本需求尚未根本解決、保障性住房總體不足、住房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平衡等問題。

    “人民群眾對實現住有所居充滿期待,我們必須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解決好住房發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習近平在此次集體學習中,對保障人民群眾住房安全提出殷殷囑托。

    2013年至2019年6月,中央財政累計支持全國1794萬戶貧困家庭改造危房,幫助5700多萬貧困群眾住上了安全住房,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300多萬人。

    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區域,國家推行異地扶貧搬遷政策。“挪窮窩”遷新居,許許多多的人搬出了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的山溝溝,搬進居家舒適、交通便利的新房子。

    2018年2月11日上午,習近平在涼山彝族自治州昭覺縣解放鄉火普村吉地爾子家看望。 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18年春節前夕,習近平赴四川看望慰問各族干部群眾。解放鄉火普村是易地扶貧搬遷的新村,搬遷新房沿公路依山而建。習近平指出,這裡的實踐証明,易地扶貧搬遷是實現精准脫貧的有效途徑,一定要把這項工作做好做實。

    按照計劃,“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對1000萬左右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施易地扶貧搬遷。目前,全國已經完成易地扶貧搬遷960多萬貧困人口,中西部地區還同步搬遷了500萬非貧困人口。

    “異地搬遷是保障住房安全的主要工作之一,凸顯了‘以人為本’的思想。” 北京大學貧困地區發展研究院院長雷明指出,“通過精准識別、因戶施策,因地制宜選擇危房改造與異地搬遷等不同方式實現精准扶貧,擺脫‘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困境。”

    告別危房住新屋,搬出祖祖輩輩困居的大山,家裡敞亮了,老百姓的幸福生活也被點亮了。

    補齊住房安全短板,拿出“一磚一瓦”的細功夫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在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同搬遷戶汪顯平一家圍坐在一起拉家常。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中國人自古“安土重遷”。搬遷新居,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乃至一個村落來說,都稱得上是一次重大的改變。要部署好“后半篇文章”,讓百姓搬得出還要住得下。

    2020年4月21日,習近平來到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考察調研。這裡安置了全鎮11個村的1346戶高山危住戶、地災戶和貧困戶,共4173人。在搬遷戶汪顯平家,習近平同一家老少圍坐在一起拉家常。他指出,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穩定就業,務工是主要出路。

    據鎮錦屏社區的社區書記江慧麗介紹,老縣鎮鎮錦屏社區因地制宜興產業,依托原有山地資源,培育專業合作社和新型經營主體22家,帶動770戶增收。依托鎮工業園區12家企業解決就業崗位150余人,建設廠房9400平米,發展新社區工廠4家,提供就業崗位200余個。

    今年5月,人社部等四部門部署開展易地扶貧搬遷就業幫扶專項行動,聚焦有勞動能力和就業意願的搬遷群眾尤其是建檔立卡貧困搬遷群眾,聚焦易地扶貧搬遷大型安置區,綜合運用就業服務各種措施,集中力量加大就業幫扶,促進搬遷群眾就業創業。

    “要實實在在做好就業工作,不能搞形式主義。”在錦屏社區考察調研時,習近平這樣強調。

    好政策要夯實,需要腳踏實地真扶貧,積極作為辦實事。在補齊住房安全短板的過程中,一些地區依然存在標准把握隨意性強、申報程序執行不到位、危改檔案反映不真實、危改資金使用不規范等問題。

    對此,要完善政策,強化考核,也要嚴格程序,規范運作。今年不少地區相關部門組織了保障性住房建設和管理“回頭看”——通過實地調研考察,促進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實到位、建設管理規范有序。

    “針對已經建成的保障性住房,要對其建筑質量等問題進行嚴格把關,避免出現新的安全隱患。”中國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檀學文指出,“同時,根據我們調查研究發現,有少量人口臨時寄居在親戚或鄰居家中,存在‘居無定所’的情況,同樣需要被關注。”

    “一些B級房子目前達不到危房級別,但是仍然需要‘回頭看’,避免成為C級危房。”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介紹,“另外,一次房屋隻能申請一次危房補助,因自然災害對房屋造成再次損害的,應當通過其它方式及時補救。”

    探索適合國情、符合發展階段性特征的住房模式,避免搞一刀切的扶貧方式。通過准確、細致的扶貧,讓百姓有更高的獲得感、幸福感。

    從窮窩窩到致富家,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有了好房子,還要掙到“紅票子”,才算好日子。

    在十八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快推進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進行第十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強調,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切身利益,關系人民安居樂業,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

    每逢節假日,藏在武陵山區深處的青堡村就會熱鬧起來。村民黃正學家開辦的農家樂17個房間早已客滿。從他家三層小樓上望出去,青瓦白牆的土家風格樓房沿著山道迤邐而建,阡陌縱橫的蔬菜基地向遠山延伸……

    過去,青堡村村民出山必須跋山涉水——要翻越懸崖,蹚過六七條湍急的河流。出行難、飲水難、用電難、住房難、上學難、看病難、增收難,龍鳳鎮一直深受貧困折磨。

    2013年,湖北省恩施市龍鳳鎮綜合扶貧改革試點大幕徐徐拉開。當地出台了城鄉建設、經濟社會發展、土地綜合利用等3項總體規劃、28個專項規劃。引導五千余戶老百姓從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區域搬遷至集鎮、中心社區或居民點。同時,精准扶貧和鄉村振興同步進行,龍鳳鎮探路全域旅游,每年接待游客4萬多人,增收上百萬元。

    從窮窩窩到致富家,一系列配套政策運行推廣,讓村民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實實在在增強獲得感與幸福感。

    “異地搬遷和危房改造並非單純以‘搬走’‘蓋完’為目的,真正的目的是扶貧,要提高百姓的收入,解決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根本問題。”雷明指出,“因此,通過發展產業化解就業問題是異地搬遷過程中的重要成果。”

    2020年,國家發改委聯合12個部門出台《2020年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若干政策措施》,從完善安置區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加強安置區產業培育和就業幫扶、加強安置社區管理、保障搬遷群眾合法權益、加大工作投入力度、加強統籌指導和監督檢查等6個方面明確了25條具體措施,進一步細化實化了國家層面的后續扶持政策。

    “下一步,在推進鄉村振興和實現中國夢的進程中,在保障住房安全的基礎上,還將有更高層次的提升,如統一城鄉住房安全標准等舉措,通過多地區、多部門協同努力,共同提升百姓的生活幸福感。”雷明表示。

    住有所居,寄托了百姓心中最朴素的小康願望。住得好不好、房子暖不暖,習近平始終牽挂在心。以人民為中心的政策直抵人心,扎實有效的舉措落地有聲。我國住房保障體系和供應體系建設不斷完善,住房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百姓生活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不斷提升。(宋子節)

  • 富腦袋鼓口袋 習近平指導教育扶貧托起貧困山鄉未來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

    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關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文章中指出,“對照‘兩不愁三保障’要求,4個方面問題比較突出”,其中之一是“貧困家庭孩子輟學問題”。

    補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短板,讓貧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是夯實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根基之所在。

    添動力 把教育作為貧困地區長遠事業抓好

    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貧困地區的教育發展,是衡量脫貧攻堅成效的硬指標,更關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勝利。習近平始終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戰略地位。

    十八大閉幕不久,習近平到河北阜平縣考察扶貧開發工作時,專門講道:“要把下一代的教育工作做好,特別是要注重山區貧困地區下一代的成長。”

    2015年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鞠鵬 攝

    2015年11月,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召開,作出到2020年全國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的承諾。習近平在會議上強調,“要解決好‘怎麼扶’的問題,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五個一批’工程。”其中包括發展教育脫貧一批。

    2016年7月,習近平在銀川主持召開東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發出扶貧開發到了攻克最后堡壘的階段的脫貧總攻令。座談會上,他作出重要部署:西部地區要徹底拔掉窮根,必須把教育作為管長遠的事業抓好。東部地區要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等方面,通過聯合辦學、設立分校、擴大招生、培訓教師等多種方式給予西部地區更多幫助。

    2019年4月,習近平主持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研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補短板問題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落實情況。他在會上指出,“要加大對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飲水安全、育幼養老等方面投入,解決好部分群眾上學難、看不起病、住危房等急迫的現實問題。”

    陝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袁利平認為,教育對解決頑固性、持久性、廣泛性的貧困問題發揮著基礎性、全局性、長期性的關鍵作用。教育扶貧會喚醒貧困人群的脫貧志氣與脫貧行動,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獲得自我發展、自主脫貧的能力,推動貧困地區的內源式發展。近年來,黨和國家不斷加大扶持力度,以政府為主體,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的扶貧大格局逐漸形成。

    兜底線 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

    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是重慶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群眾居住比較分散,孩子上學是個難題。

    去年4月,習近平輾轉3個多小時抵達石柱縣中益鄉華溪村,首先走進中益鄉小學,了解義務教育保障情況。他指出,“兩不愁三保障”,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義務教育要有保障。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教育。要保証貧困山區的孩子上學受教育,有一個幸福快樂的童年。

    2019年4月15日,習近平在重慶和石柱土家族自治縣中益鄉小學同學生們親切交流。新華社記者 謝環馳 攝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石柱縣持續加大資金投入,用於實施貧困村學校項目建設、資助貧困家庭學生、提升師資力量和教學水平等。據石柱縣縣教委扶貧辦主任岳良普介紹,在扶貧扶智的幫扶政策下,教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教學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貧困學子順利完成學業。

    石柱縣的變化,是我國教育扶貧的一個縮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圍繞教育扶貧中的薄弱環節,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精准發力、綜合施策。

    ——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於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意見的通知》,明確教育扶貧的總體思路、主要任務和保障措施等。

    ——2015年4月,中央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切實提高鄉村教師生活待遇。

    ——2016年11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脫貧攻堅規劃》,要求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

    ——2017年5月,教育部等多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實施第三期學前教育行動計劃的意見》提出,優先資助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幼兒,確保家庭經濟困難兒童、孤兒和殘疾兒童平等接受學前教育。

    ——2018年1月,教育部聯合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印發《深度貧困地區教育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指出確保到2020年深度貧困地區教育總體發展水平顯著提升,實現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務全覆蓋的總體目標。

    與此同時,各地結合實際,精准開展教育扶貧行動。新疆針對南疆四地州尤其是南疆22個深度貧困縣(市)開展脫貧攻堅教育扶貧專項行動﹔湖北省啟動教育精准扶貧行動計劃(2015—2019),要求實施好“精准改造”“精准招生”“精准資助”“精准就業”“精准培訓”﹔湖南省聚焦集中連片貧困縣和國貧縣,實施芙蓉學校項目,確保到2021年高質量建成100所芙蓉學校……

    黨的十八大以來,教育扶貧的一系列扎實行動,締造了世人矚目的“減貧奇跡”。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精准施策,聚焦貧困地區的每一所學校、每一名教師、每一個孩子,全面部署教育扶貧這一偉大工程。一項項教育扶貧政策落地落實,不讓一個孩子因貧失學的目標正從夢想成為現實。

    強技能 為貧困學子點燃出彩人生夢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一技在手,終身受益”,職業教育在促進扶貧、防止返貧方面具有根本性、可持續的作用。習近平一直重視職業教育,關心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關切貧困地區職業教育脫貧。

    2015年6月17日下午,習近平在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實訓基地勉勵學生加強操作訓練、不斷取得優異成績。新華社記者 李學仁 攝

    2015年6月,習近平來到位於貴陽清鎮職教城的貴州省機械工業學校視察,肯定了他們重點招收貧困學生入學,通過技術培訓、學歷教育、職業指導、校企合作等方式支持農村脫貧的實踐。他指出,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要上下共同努力進一步辦好。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五年來,貴州職業教育緊緊圍繞決戰脫貧困攻堅、決勝同步小康這個大局辦學,通過實施扶智計劃、自強行動、造血工程等三大行動計劃,助推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貧困家庭勞動力而言,掌握一門技術,吃上“技能飯”,是實現長期穩定就業的重要前提。正如習近平所言,脫貧攻堅期內,職業教育培訓要重點做好。一個貧困家庭的孩子如果能接受職業教育,掌握一技之長,能就業,這一戶脫貧就有希望了。

    2014年,國務院決定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2017年,職業教育東西協作行動計劃全面啟動﹔2019年,國家全力部署職業教育改革,重點支持集中連片特困地區每個地(市、州、盟)原則上至少建設一所符合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需要的中等職業學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領導下,一項項政策不斷落地,助力職業教育更好發展,“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戶”的局面正在全國火熱上演。

    全國職業教育精准扶貧協作聯盟理事長余克泉認為,職業教育在精准扶貧中作用獨特、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貧的重要主體,是脫貧攻堅的有生力量。當前,脫貧攻堅進入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必須更好發揮職業教育在精准扶貧中的作用。

    認識新時代,把握新特點。

    當前,“互聯網+”已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態。創新地利用“互聯網+教育”,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 讓貧困地區的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正逐漸成為精准扶貧的有效手段。截至2019年,全國98.4%的中小學(含教學點)實現了網絡接入。

    江西寧都縣是首批“互聯網+教育”精准扶貧試點地區,全縣所有鄉鎮小學都參與美麗鄉村網絡公益課程,每周近6000名學生從中受益。一張課表、一根網線、一台電腦緩解了優秀師資緊缺等難題。

    面向未來,思考貧困地區教育扶貧戰略向何處去,城鄉教育一體化如何與時代同步,毫無疑問,“互聯網+教育”是一個響亮的回答。正如習近平2015年5月22日在致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的賀信中指出的:“我們將通過教育信息化,逐步縮小區域、城鄉數字差距,大力促進教育公平,讓億萬孩子同在藍天下共享優質教育、通過知識改變命運。”

    教育扶貧,既立足當下,又惠及長遠﹔既“雪中送炭”,又“授人以漁”。“教育興則國家興”已經成為時代強音,“學有所教、人人出彩”的神州畫卷正在徐徐展開。(梁秋坪)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20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